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进城务工人员如何走出进退皆忧的困境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博 编辑:夏熊飞 2016-10-29 00:07: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堂兄初中毕业时进入县城一家技术学校。毕业后,随学校安排前往广州进入富士康。三年“黑白”班,他渐渐熬到领班,按理说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不错了。但是,因为生在农村,命运似乎给了堂兄更多的压力与难堪。

  “村子回不去”。贫穷、落后、挣钱难……这是多数农村的客观状况。读过技校呆在城里多年的堂兄早已不适应这里的生活。高不成低不就,是横亘在包括堂兄在内的许多农村年轻人面前的一大难题。27年前,堂兄老家的村子里诞生“九匹小马”,堂兄是其中之一,乡村男女普遍结婚较早,九位属马的男孩如今半数有了家室,栖居在农村耕作几亩田地,而堂兄却连女朋友都没有,这也是他害怕回家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回老家,我与他寒暄对话中总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尴尬与苦闷。因为长期在外打工,堂兄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够回乡与家人团聚,即使回了家,他跟童年伙伴也没有了共同的聊天话题。更主要的是,堂兄看过外面的花花世界,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很难再说服自己蜗居于此。其实,包括堂兄在内的这些打工者早适应了城市的现代生活,自然不愿回到发展滞后的家乡。

  “城市容不下”。差距、隔阂、生存难……这是城市打工人员的真实处境。在这里,人们自顾不暇,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想赚钱之外的其他事情。堂兄没有一技之长,孤身在外打拼,没有城市户口,没有依靠,更没有捷径,虽然身在大城市却始终被当作“外人”,经历重重考验却很难得到质的发展。买房遥遥无期,情感无处安放,前程出路都是未知数。因此,留在家乡还是继续向城市进发?成了许多进城打工人员的两难选择。

  村子回不去,城市容不下,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两难局面已困扰中国进城打工人员多年。造成这种痼疾的根源首先在于土洋并存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这使务工青年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不免有违和感,该留在哪里是个两难选择。其次,青年人自身的自我价值感、存在感修炼得还不够。如果没有在外面获得显著的发展——成为有身份、地位的人,回到农村他们就会不断重复一种叫做自卑的病。

  还有,长期工作在外和机械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没有充分时间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边缘化的社会身份和驱之不去的自卑感常常使得他们面无力应付城市的变幻与繁华。最主要的是,相比乡村赚钱机会少、出路少,城市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生存环境都优于农村,而压在肩上的结婚、住房、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并不是回乡就能轻易解决的,这些使他们无论在内心还是在情感上都无法舍弃城市。于是,他们心中虽有乡愁,也难免陷入“有家不能回,有心无处定”的窘境。

  最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大环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好的生活品质跻身城市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梦想,这与他们的故乡情结形成主要矛盾。而回到家乡,往往会遭遇势利的眼光和物质的评价,老家复杂的人际关系成本使得像堂兄这样的一群年轻人只想逃避。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另外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幸福感逐渐降低,甚至趋零。

  其实,堂兄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继鲁迅的《故乡》后,人们似乎对乡村的感叹就没有停止过,这代尤甚。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描写过河南乡村年轻人离去、家庭裂变、自然环境恶化的现状;阎海军也在《崖边报告》中观察到甘肃崖边村十年来的命运变迁:奢婚、空巢老人、打工潮……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城市化大潮下中国农村的客观现实:年轻人大量离去,乡愁无处安放,年轻人不再愿意留在农村已然成为客观事实。

  从总体上说,农村青年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缺乏一技之长者,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又勉强被“嵌入”到城市里面。当然,像堂兄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在主观上已经产生了融入城市的愿望,并且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但现行的社会制度体制成了他们的一大阻碍。

  村子回不去,城市容不下,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较明确的落户目标。中国青年研究院针对外出务工青年的生存发展研究表明:近年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融入程度虽有提高,但由于制度约束力的影响,他们在城市还面临诸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平等的市民待遇不够等问题。这两年,随着国家的户籍改革制度的落地,情况有所改善。但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大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度,给进城务工人员营造一个明朗的将来,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无处安放的乡愁、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处安放的理想。残酷的现实、尴尬的身份,进退两难的局面,不管横亘在进城务工人员面前的这一堵堵墙有多么坚不可摧,不管未来究竟是“进”还是“退”,努力奋斗总该是打造美好明天的不错选择吧。

  文/刘文博(湖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