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低碳节能的路灯将城乡夜晚温情照亮、便捷的交通让异地的人们通畅相连、旖旎的沿江风光带蜿蜒进人们休闲生活的各处、各色污染尘霾逐渐远离大家的生活……
徜徉在三湘大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循环、可再生、低碳、绿色、和谐的生态元素,不仅让宜居城市越来越温馨,也让生态文明的前景信心可望。
自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发展理念,将“两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让全省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典型经验,还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影响长远的工作理念和推进机制;湖南的改革经验模式不断推向全国。
在全省生态文明暨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大会召开前,红网特策划此专题,以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回顾和展示各市州、各部门、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既是对峥嵘过往的深情回望,亦是脚步笃定的铿锵出发。
红网株洲10月26日讯(实习记者 龙琦 时刻新闻记者 刘灿)株洲城区,现在哪里是新地标?面对外来游客,今天的株洲人会自豪地说:去神农城,在那里可以阅读这座活力城市的成长脚印。
曾经,这里是“荒芜之地”,现在变身国家4A景区。如今的神农城,湖光熠熠、鸟语花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每天吸引着上万市民在此观赏休闲。
炎帝雕像见证神农城的崛起
“我心中的株洲地标,就是神农城广场上的炎帝雕像。从初中起,我就在神农城附近居住、读书,炎帝雕像‘看’着我长大。”家住天元区的“80后”李子杰说,这些年,炎帝雕像屹立于此,见证着株洲这片土地的巨变。“以前打车会说去炎帝广场,现在人们习惯说神农城;读大学时,神农城还在敲敲打打搞建设,回来时,一个崭新的地标横空出世。”如今,在炎帝雕像周边,神农塔、神农湖、神农坛、神农大剧院等建筑与景观争相媲美。
“炎帝神农文化是我市影响力最大、最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李子杰认为,一尊雕像,浓缩的是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展现的是包容、奉献的胸襟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天易集团工程技术部部长郭德利全程参与了神农城改造的整个过程。神农城项目在建设之前只有炎帝像和电视塔,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块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那时候河西还没发展到这边来。当时神农城还处于城乡结合部,那里只有一些民房。”郭德利说,在2011年初,炎帝广场背后还发现隐藏着一个足球场大的垃圾场,堆放着数量“无法估计”的垃圾,并且,经常因垃圾自燃而发出阵阵恶臭。
神农城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块的原有面貌。郭德利说,规划不过近3000亩的神农城,绿地面积就占了2400亩,所占比例达到惊人的80%以上。株洲市民和外地游客来到神农城,可以在城市中心地带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实现与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最亲密的接触。
2012年,神农城入选首届湖南旅游名片,并顺利通过了国家4A景区评审。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定专家盛赞,“株洲神农城走出了一条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新路。”
两型示范创建全省领先
株洲市天元区两型办主任夏金文介绍,株洲神农城景区依托炎帝文化,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立足“两型”理念打造城市绿心。在保留原有炎帝广场、炎帝像、电视塔等景观和生态、地形环境的基础上,以炎帝广场和天台公园为核心,沿神农大道两侧拓展,精心布局了九大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以生态绿化、绿色建筑、智能交通、数字化综合体、两型产业体系、清洁能源与水源为内容,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打造了株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中心城区和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商业、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夏金文表示,天元区在全省率先开展14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现两型示范创建领域全覆盖,形成了有标准、有方案、有队伍、有行动、有评价、有成效的“六有”工作机制。夏金文说:“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重点推进以神农城为核心的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建设,集成“节能节水产品、清洁能源、两型文化”等“十大”两型元素进入片区,在全市率先形成由“栽盆景到建花园”的示范创建经验模式。”天元区有200余个单位成功创建为省、市、区级两型示范单位,获得省级补助1500万元,居全省县(市、区)前列。
未来的神农城景区将继续严格按照两型示范旅游景区的要求,完善创建方案,全力推进实施,不断提升“两型”性、示范性、推广型,切实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