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低碳节能的路灯将城乡夜晚温情照亮、便捷的交通让异地的人们通畅相连、旖旎的沿江风光带蜿蜒进人们休闲生活的各处、各色污染尘霾逐渐远离大家的生活……
徜徉在三湘大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循环、可再生、低碳、绿色、和谐的生态元素,不仅让宜居城市越来越温馨,也让生态文明的前景信心可望。
自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发展理念,将“两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让全省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典型经验,还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影响长远的工作理念和推进机制;湖南的改革经验模式不断推向全国。
在全省生态文明暨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大会召开前,红网特策划此专题,以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回顾和展示各市州、各部门、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既是对峥嵘过往的深情回望,亦是脚步笃定的铿锵出发。
时刻新闻记者 张英 湘潭报道
黄昏时分,湘潭竹埠港的污染治理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自2014年9月,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后,湘潭竹埠港这个曾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区已告别昔日的“生态炸弹”身份,顺利步入污染治理阶段、迈入规划建设的新征程。
10月20日下午,时刻新闻记者探访正在治理阶段的竹埠港。湘潭竹埠港建筑垃圾再利用有限公司担纲竹埠港目前建筑垃圾再利用处置的工作。通过大型固定式破碎机和全自动制砖机,竹埠港化工企业铲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废旧混凝土便在这里经过处理,成为了吸水砖、透水砖、路沿石等环保型建筑材料。公司经理李波告诉记者,两年来,这里共消化吸收了竹埠港建筑垃圾50万吨。再利用处理后新生成的产品在建筑市场、市政建设方面应用广泛,环保又价廉,很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用材的标准。“以往建筑垃圾主要通过回填的方式处理,现在通过再利用既避免了回填对环境的再度污染,也节约了资源和能耗。”李波说。
建筑垃圾再利用是竹埠港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理项目之一。竹埠港项目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竹埠港的重新打造分为关停、退出、治理、开发建设四个阶段,现在已经处于治理的关键阶段,目前竹埠港正在运行5个污染治理项目,主要涉及土壤污染治理、建筑垃圾再利用、危险废渣处置、地下水污染处置。和建筑垃圾再利用项目一样,大多数治理项目不再停留在治理的层面,还通过治理形成了新的产品和开发。
竹埠港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位于湘潭岳塘区境内,区域内最多曾容纳50家化工企业,80年代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湖南的四个示范区之一,2011年,该区域实现工业产值45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从业人员近8000人。
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该区域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离子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264万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000吨,各种工业废渣年排放量约3万吨。区域内历史遗留的涉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约260万吨,废渣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浸出的含重金属废水对周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成为湘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明确将竹埠港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
2013年,该项目被列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竹埠港“退二进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举措,全力予以推进。
2013年9月,全面启动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工作。2014年9月,竹埠港地区28家企业实现全部关停退出。经监测,企业关停后全年共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度,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约2000多吨。
截至目前,28家企业已经全面实现停产并签订关停协议,目前已经基本完成验收,26家企业签订征收协议,14家企业完成拆除,2家企业正在实施拆除。
岳塘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到2018年要全面完成竹埠港的环境污染治理;到2020年,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要在这里建成。
规划中的竹埠港片区将体现“一带四区”的功能板块,即一条滨江公园景观带;竹埠港环保时尚创意中心、滨江商业金融区、创智生活区以及长株潭国际会展中心四区。
“竹埠港规划蓝图一实现,过去白天晚上家里都恨不得关门闭户,逃避怪味气体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竹埠港村老居民朱正华老人告诉记者,有生之年,他也希望一家老小能在家门口呼吸新鲜空气,逛公园、逛商场、享受日子。
不久,一座滨江新城将在竹埠港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