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马少华:谈谈红网评论大赛对教学的影响

来源:红网 作者:马少华 编辑:夏熊飞 2016-10-18 10:52:49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知名评论家 马少华

  在红网红辣椒评论10月16日刊发的《评论之星选拔开赛半月,百所高校学子参赛》中,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评委,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知名评论家马少华,谈到了大赛对评论教学工作的影响。受文章篇幅限制,该文只选用了马少华接受采访时表达的部分内容。现特将马少华接受采访的全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诸君。

  以下为马少华接受记者参访时的发言:

  我观察和体验到,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自去年举办以来,确实对新闻评论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是:学生的作品走出了课堂,公开地展示和传播,对于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实际上,表达自己观点,参与社会舆论,这就是评论写作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动力。这是评论的课堂练习——也就是“评论作业”所代替不了的。红网和其他几家媒体、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评论大赛就提供了这种动力。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评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更接近于自己的丰富案例。在大赛中获奖和发表出来的作品,就是由与其他在校同学在年龄、经历和知识结构差不多相同的作者写出来的。它们可以达到的水平,对于在校同学是一种激励;也会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这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引发同学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由一线评论人和高校评论教师在网上公开地打分和点评,也为同学们揣摩一件作品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评价标准。这是评论课的“作业讲评”所代替不了的。

  还有一方面是,大赛为我这样的评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生作品案例。实际上,我已经在把这些大赛获奖的学生作品引入到自己的讲义之中了。比如在刚刚结束的“选题”这一讲中,我就介绍了《被“富裕珠三角”光环掩盖了的贫穷》这篇作品,把它作为非事件性选题的一个案例。这篇作品的作者就是在去年红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上获得第一期(9、10月)月度之星称号的,广西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梁煖同学。尽管这篇评论没有事件性新闻的由头,似乎在传播的机会上处于弱势,但是作者独到的观察、思考,还是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