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进驻锡矿山旧址,位于冷水江市锡矿山陶塘街一所废弃的学校内。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夏似飞 孙敏坚 王曦
上回说到,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完成钳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后,遵照党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指示,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兵分三路向湘中地区挺进,分别进抵安化、新化、溆浦和辰溪各县。
左路红六军团红十六师主力1500余人,在王震的率领下,于1935年11月底向湘中腹地进发。
湘中地区人口稠密,工商矿业较为发达,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军一到这里,群众就像欢迎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兴高采烈;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则如丧家之犬,惊慌而逃。
1935年11月28日,红六军团攻占新化县城后,立即展开了“打富济贫”行动。当时新化的食盐掌握在官僚、买办开设的“淮盐局”里,盐局盐商互相勾结,任意哄抬盐价。红军一来,便砸开了“淮盐局”的盐库,在盐局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要穷苦百姓来领盐。可是一天过去了,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来到门口,看看布告又走了。一打听,原来群众有顾虑:一是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红军还不了解;二是担心拿了“官盐”,红军一走,就要吃官司。红军首长想了个办法,在盐局门口插上一面红旗,挂上“官盐廉价出售”的牌子,由班长老王带几个战士去“卖盐”。老王“卖盐”很特别,他不要秤,只要看到穷苦百姓,管他有钱没钱、钱多钱少,都给撮上满满一畚箕;碰上有钱人,则没有半点客气讲。一连几天,老百姓终于明白了红军“卖盐”的良苦用心,纷纷去盐局领盐。
1935年,锡矿山年产精锑上万吨,白花花的银元像流水一样淌进了矿霸、资本家的腰包。那年,全省水灾严重,各地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矿山,过着啼饥号寒的悲惨生活。11月29日,红军进驻锡矿山后,广泛宣传革命,传播革命火种,扩红筹粮,打击矿霸。
锡矿山北矿宝大兴老板杨笃武,勾结官府,霸占矿地几千亩;南矿开源公司的老板段楚贤,巧取豪夺,每天收入光洋两三万。杨、段两家豢养打手上百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红军一到锡矿山,就首先抄了这两个矿霸的家,把财产散发给贫苦的工农群众。几天下来,红军在锡矿山、罗家坪、洞下等地共打土豪矿霸26家,没收稻谷3000多担,抄出光洋几万块以及一大批衣服、布匹。
与此同时,红军在人口集中的宝大兴、三角坪、畴福堂等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的宗旨、严格的组织纪律及党的方针政策。王震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学新化话对大家说:“老板不劳动,剥削你们工人,养得肥头大耳,你们石匠师傅累得墨黑的,饿得皮包骨,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打倒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台下百姓在大笑中连连鼓掌。
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只有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穷人才有出头之日。矿工们自发组成了“工人团”,与红军密切配合,宣传革命道理,协助红军搞好筹粮筹款、扩红等工作。大革命失败时被镇压下去的革命烈火,又在锡矿山熊熊燃烧起来。
红军决定在锡矿山招收新兵。消息一传开,方圆几十里的青年把招兵站围了个水泄不通。少年刘志武不到应征年龄,哭着向红军争辩说:“谁讲不到年龄就不能闹革命?”红军出发当天,他跟着部队一直到溆浦县城,红军首长见他参军决心大,破例收了他。由于群众参军热情高涨,原本只打算在锡矿山招收四百新兵的红六军团,最终破例招收了近千名新兵。
1935年12月4日,红军离开锡矿山返回新化。广大工人群众不顾天寒雨淋,依依不舍地送了红军一程又一程,送行队伍有七八里长。一位教师随后挥毫:“人流跟不尽,相送子弟兵。盘古开天地,未见有此景。”
这正是:“土豪劣绅一扫尽,穷人当家腰杆硬”。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请看《第十六回:神出鬼没奇袭鸭田,声东击西巧计转移》。
手记
石碑作证
孙敏坚 王曦
从冷水江城区出发,循着一条山路缓缓驱车而上,蜿蜒盘旋大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位于锡矿山陶塘街的红军驻地旧址。
昔日的营地已然不在,只有一座石碑留作证明。两旁绿树成荫,远处群山掩映,这块记录了红军光辉事迹的石碑就静静矗立其中。
石碑很是简朴,除了“红军驻地旧址”几个大字和一段“红军进驻锡矿山史记”的文字资料外,再无其它。不远处的山坡上还住着一群在此工作了一辈子的老矿山人,得知我们此行采访的目的,一位古稀老人激动得小跑下山,一定要和我们聊几句。
老人告诉我们,尽管红军当年只在锡矿山停留了几天时间,却带领群众打击矿霸、土豪劣绅,将革命的火种撒进穷苦人的心田。红军不仅广泛宣传革命道理,而且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群众。红军向老百姓借东西,哪怕一捆稻草、一双筷子,也要如数归还,损坏的照价赔偿。
正是这润物细无声的感召,红军离开时,当地的近千名青年要求加入队伍。从此,山高水长,多少男儿再不曾归乡。
然而,革命的火种播撒至此,却成了燎原的熊熊火焰,让无数矿山人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更多的人从这里走向革命,更多的抗日民族救亡团体在这里诞生,他们的故事为一代又一代的锡矿山人所传唱。
伟大的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更加璀璨夺目。这场艰苦卓绝的远征,已然成为今日中国的不朽精神丰碑,必将指引中华儿女开拓进取、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