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立足村情,让精准扶贫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易木 2016-10-03 08:50:44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3日,红网大型网络扶贫系列活动全媒体报道《新长征路上》推出永顺三家田村篇:小基金大作用 留下永不撤走的扶贫队。湖南省水利厅扶贫工作队自2015年4月8日进驻革命老区永顺县三家田村以来,帮助村民改善基础设施、挖掘特色产业、成立扶贫基金等,一年多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三家田村有贫困户273户,贫困人口1014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元。截至2016年8月,全村仅剩贫困人口15户55人,脱贫率达到94.45%,脱贫人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8元。

  三家田村是省直机关本轮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贫困人口最多,脱贫的难度自然不会小,可是何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村贫困人口从千余人减少到5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涨?

  首先是各级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扶贫工作并非省水利厅常规工作,可是主要领导却把它抓成了常规甚至超常规工作。今年上半年,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安詹晓安从中央党校学习返湘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三家田村考察、指导扶贫工作,作出了“扶真贫、真扶贫”的指示。一把手现场表态,资源注意力就会集聚,省水利厅也顺理成章成了三家田村的“娘家”,娘家自然要真心帮助村民脱贫。

  其次是找对把脱贫当成自家事的负责人。省水利厅的驻村扶贫队长吴科平,与村民有着深厚感情,因为他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历过贫困,对扶贫工作有着先天的亲切感。”贫困是最大的罪恶,没经历过生活无依,难知脱贫的关键性紧迫性,让亲身经历过饿肚之苦又不忘本的人当扶贫队长,这是发挥扶贫工作中的人力优势。事实上,吴科平不仅驻村,而且把心留在这里,驻村才一年,头发就白了三分之一就是明证。正是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村民”,能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他很快解决了村里自来水、稳定供电问题。扶贫不仅是增加收入,还要创造供给公共产品,毕竟增收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提升民生水平。

  再次是用产业扶贫提升脱贫造血能力。水利厅扶贫的最大亮点在于,帮助三家田村编制了三年扶贫规划,同时还协调成立了白皮柚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蜜蜂养殖、优质水稻栽培5大专业合作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水浇灌式扶贫,不如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不仅是识别扶贫对象,关键是精准设计增收产业。当下扶贫,不仅要在规定时间里实现账面上的脱贫,还要有规避返贫的长效机制。省水利厅把大多精力放在产业扶贫上,合作社机制让脱贫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互助互惠中共同脱贫,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也悄然在三家田村生根发芽。

  最后是创造性使用公共资金。省水利厅组织干部职工捐资、社团团体捐赠等多渠道筹集了60万元,在全省首创成立了“两不愁三保障”基金。这笔资金切实发挥了脱贫兜底的功效。脱贫后个体因病返贫、因灾返贫不是没有可能,“两不愁三保障”基金,是返贫村民的应急钱,发挥的正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的作用。而且这笔资金不会枯竭,通过公共服务经营提供增量,实实在在发挥了扶贫队的“良心阵地”作用。

  扶贫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而是要真心实意地投身其中,一切以扶贫对象脱离贫困、过上有获得感的生活为目标。省水利厅对口扶贫永顺县三家田村,真干实干,着眼长远,留下永不撤走的扶贫队,这样动真格、见实效的对口扶贫好故事,听得再多也不嫌多。

  文/程振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