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我随同“重走南方丝绸之路 穿越喜马拉雅”自驾车队游历西藏、尼泊尔20天时间。回来后梳理了自己的相机。相信这高原地带的美景、人文、人事能打动你的心扉。
今天不晒雪山和白云,晒吃的。
西藏芒康。盐井佳加面(又叫加加面),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卓玛家的佳加面已成为盐井最正宗的佳加面。一进她的面馆,我就觉得在哪里见过她一样。对,《舌尖上的中国》在这里拍过。我与她提起这事,她大方开心地笑了,没想到自己这么有名。
她们唱着跳着为客人服务,热情四溢,店子里的服务员是她的姐妹们。“三碗不过岗”,在这里不吃个八碗十碗绝不放过你。她们这里最高纪录是147碗。卓玛还专门为此制作一块牌子挂在店内,非常醒目,至今无人打破此记录。
这个记录是一个李姓的湖南小伙子创造的。去年5月他们一行11人骑行去拉萨的路上经过这里。当然,所谓147碗是夸大的概念,除了第一碗算满碗以外,其余每次添加都是可以数得清的十几根。
怎么计算多少碗?每吃完一碗面就从桌上拿一块石头计数。想吃多少吃多少。
在吃面的时候,总能听见卓玛和店内的员工不断呼喊:“加油加油,打破记录,终身免费”。
她们不停地劝你再吃一碗,盛情难却,最后大有人仰马翻的感觉。男客如果吃得不多,还不让你走,气氛搞得十分热烈,宾主尽欢。
这里不看气质,不看荷包,只看肚量,如果能超越记录,送女神,送牦牛。很多勇士抱着载誉而归的心态,几轮下来之后最终英雄气短,规矩交上份子钱,25元一位。
女神不是你想抱就想抱,牦牛不是你想牵就能牵。
这盐井佳加面,那是茶马古道孕育出的美味传奇的佳加面。而卓玛通过自己10多年的努力,建了两栋房子,开起了宾馆。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有600万左右。
“佳加面”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原来盐井人吃加加面叫“面揪”,意译为加面吃。
卓玛的姐姐介绍道,有一次一位内地知名人士来她家店里吃面,感动于店员的热情,沉醉于美味的食物,惊讶于独特的吃面方式,便建议将名称改为“佳加面”,意思是“最好的面一碗一碗地加”。渐渐卓玛的佳加面成了当地的美食文化标杆。
佳加面之所以味美,是因为它的配方独特。据传,加加面是以四川的面、云南的肉、当地的3种配料精调细作而成,有近千年的历史,算是老古董了。公元1265年,一代国师八思巴接受元朝封赠返回西藏,途经盐井地区,当地以加加面供奉。为了敬重上师,调和国师食欲,厨师以小碗面敬奉。八思巴一下吃了好几碗,并大赞其鲜美。从此,盐井加加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下来。到卓玛手里则成了佳加面。
文图/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