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变化:“一条路一口水”改变荆枝村

来源:红网 作者:曾小颖 编辑:陈佳婕 2016-09-26 09:02:03
时刻新闻
—分享—

不再“出门一脚泥”,村民都说现在的荆枝村路通了,灯亮了,环境也洁净了。

稻田里的浅水井,以前村民在此挑水喝,总抱怨“田里打了药,水就做药味;施了肥,就做化肥味”

“龙头一拧水自来”,村干部在检测新铺设的自来水管道,预计10月将实现自来水入户。

  红网专题:新长征路上——红网大型网络扶贫系列活动全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精准扶贫聚人心 荆枝村发展按下“加速键”
       人物:荆枝村村民群像 “留下”“走出”各有精彩
       隆回:“北花南油”为衡邵干旱走廊精准扶贫“解渴”
       【扶贫日记】最重要的是村民得实惠
       先辈的长征:贺龙曾率红军在隆回打胜仗

  评论:人心齐贫困移,产业兴小康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邵阳隆回报道

  马铃叮当响,慢悠悠的马帮穿行在山间小路上,这在游客看来一道不错的风景,但隆回县桃洪镇荆枝村的村民看到只会叹气,这是他们急于摆脱的困境。荆枝村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地区,多山缺水少田的条件,让住在山上的村民们“上山靠马,喝水靠天”。

  尤其是位于山上的11到13三个村组,上山的几公里路通不了车只能靠人挑马驮,更是出了名的干旱死角,连喝水都成大问题。赶马的范理红家住山上12组,他说遇到有村民做红白喜事,不是为多用水吵架争抢,就是委托他从山下运水上山来筹办宴席。就算是山下条件较好的村组,原先自挖的水井太浅,水质一直不佳,村民都说“田里打了药,水就做药味;施了肥,就做化肥味”。

  饮水尚且如此,农业灌溉用水就更不用想了,农业规模化产业也因缺水难以发展。结果大部分荆枝村村民和更偏远的山区村民一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蹲守村里受穷,要么离乡打工谋生。

  只有破解“一条路一口水”的困局,才能让村民看到改变与希望。2015年来此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决定先从修路打井入手,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拉通上山入组的断头路,连通山上的各家各户;请来省里的地质队找水打井,为村里通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截至今年8月,荆枝村已打下两口一百多米深的水井,12公里的水管通往村内各中心院落。上山的3.2公里道路也已拉通,正在做进一步的硬化。这些让村民们告别了“上山靠马”“喝水靠天”的窘境。

  “现在的两口深井日供水可达200吨,水质经过地质部门检测,各项指标完全合格,靠着新建的山顶蓄水池还能向全村供水”,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亮说,现在荆枝村里的饮水已经和城区自来水看齐。预计在十月就可以接入每家每户,实现“龙头一拧水自来”。

  为之“解渴”的不仅是人畜饮水,还有农田与山地。陈亮介绍,新建排灌渠和7口山塘清淤修整工作已完成项目规划,将在秋收后启动,将为荆枝村的农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为村民找“出路”当然也不仅是修通山路,更是要为村民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出路。荆枝村虽然干旱,但偏酸性沙质土壤松软肥沃,很适合发展玉竹、百合等耐旱药材。扶贫工作队请来专家考察分析后,决定以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已有的玉竹、百合等药材种植,包销、统一加工,把加工成品销往广州,并引入火红橘、油茶等特色种植。

  现在的荆枝村沿着山坡开拓出了连片的药田、果园与茶山,近300亩高产玉竹,2.65万株火红橘果苗、1.2万棵油茶种苗长势喜人。2015年,荆枝村人均年收入3024元,全村脱贫人数15户66人,预计到2016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630元,全村脱贫人数172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