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 实习生 周王宁馨 郴州永州报道
“四跟四走”成了湖南精准扶贫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9月19日—21日,国务院扶贫办举办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走进湖南郴州宜章县和永州江永、江华县,包括湖南在内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湖南产业精准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四跟四走”模式贯穿产业扶贫发展的始终,湖南是如何提出这一模式的?又是如何精准推进该模式?
湖南是全国贫困面比较广、贫困程度比较深的省份之一。湖南有122个县市区,全省有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37个,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3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全省有行政村41000个,其中贫困村80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9.23%,其中51个重点县共有6153个贫困村,主要分布于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2014年,湖南有贫困人口682万人,贫困人口数在全国排名第5位,接近占到全国的1/10。目前,湖南还有贫困人口4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8%。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实地考察,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并讲了扶贫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发展生产,第二件事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第三件事是要搞好下一代的教育,要求湖南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在这里,“精准扶贫”这个理念第一次被提出。
2016年9月20日下午,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召开的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座谈会上,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作“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经验介绍。他表示,按照当时的理解,精准扶贫应该就是安居乐业提素质,实际也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但是精准扶贫如何扶?如何探索湖南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坚持问题导向,把准产业扶贫之“脉”
作为湖南的682万贫困对象,其中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解决的贫困人口占了350万人,这是一个大群体。产业发展是开放式扶贫的核心,也是老百姓增收的根本途径。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如何取得突破?王志群认为,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改革的过程,也是推动脱贫攻坚的过程。
于是,2013年底,湖南省扶贫办组织了3支调查组,深入武陵山和罗霄山2个片区,对20多个县进行调研“把脉”。
从产业扶贫这个角度上来讲,容易出现几大问题。
第一,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对象往往被边缘化,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现象。王志群调阅了一份报告,其中涉及怀化市沅陵县搞连片产业开发,当时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投资资金800万,实施普惠政策,发展了2000亩茶叶。即:谁能搞在前面、谁能做成事,就支持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发一亩新茶园奖励1000元,改造一亩旧茶园奖励500元。在这种普惠政策下,实际上贫困对象往往不在其中,因为他们自身的条件有限参与不进来,这样看似很公平的政策,但实施的结果却是贫困户获利者寥寥无几。湖南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问题值得研究,如何将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过去给钱给物的传统帮扶方式很难奏效,也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无法有效对接市场,容易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政治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工作。王志群认为,扶贫工作不仅要以行政的手段加以推进,而且要施以经济的手段,要适应市场经济和金融规律的要求推进这项工作。
为了瞄准贫困对象,湖南省在2011—2013年实施了给每一个贫困户打卡到户400元,连续扶持3年的政策。这种帮扶方式看似瞄准了贫困对象,但是由于千家万户“线长面宽”,根本无法确定贫困户用这些钱是发展生产还是用于生活补贴,无法进行监督。另外,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对接市场,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帮扶方式上有问题,急需破解。
第三,过去的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基本依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这个资金非常有限,产业无法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必须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才可能做到风生水起。”王志群及省扶贫办领导在思考,产业扶贫必须配套出台一篮子扶持政策,形成统一的思路,配套系列扶贫的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社会帮扶措施等。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湖南永州市江华县,2014年,当地一个企业发展了3000多亩瑶山雪梨,每亩纯收入能达到7000元。周围的贫困群众也跟着栽下了梨树,可是收入却每亩不到2000元,原因是什么?贫困群众缺资金、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难以成功搞好产业项目,这也是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这就得出了一个认识:什么样的人干着什么样的活,能人做出的事情就是能人的样子,穷人干出的事情就是穷人的样子。产业扶贫必须把能人的长处嫁接到穷人的短处上去,这样才能让能人带着穷人兴项目、跑市场,把贫困对象真正带入市场。
坚持改革创新,开好产业扶贫之“方”
当时,有些同志对产业扶贫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担心市场有风险、产业有变故,担心突破成规会出问题;也有些同志认为不要“冒险”。为消除各种顾虑、统一思想认识、发扬担当精神,优先在湖南花垣、芷江、会同等地推进试点。试点成功后,又趁热打铁,对症下药,总结提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
首先,瞄准贫困人口,调整产业扶贫政策,确保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其中70%以上用于支持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将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形成差异化扶贫政策,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向贫困农户倾斜。
其次,改革帮扶方式,组织贫困农户跟着能人搞项目、闯市场。为克服传统的“给钱给物”、打卡到户帮扶方式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3种帮扶模式,帮助贫困农户发展或参与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3年来,在推进“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上,湖南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亿元,整合其他资金60亿元,引导690家企业与合作社参与,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29个,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基地脱颖而出,为政府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怀化溆浦县按照直接帮扶模式,组织引导7703名贫困人口贷款种植黑木耳3162亩,花垣县十八洞村贫困农户与苗汉子合作社合股在村外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猕猴桃基地。这几天现场观摩的郴州宜章县的福鹅项目、永州江永县的夏橙资产收益项目、江华县的2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精准扶贫项目等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模式运作的。
最后,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资金瓶颈。针对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湖南省扶贫办积极与省信用联社研究协商,为贫困农户量身打造了“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截至2016年8月,已在124个县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对154万户贫困农户进行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345亿元,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0亿元,帮助23万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王志群表示,“四跟四走”的优势在于“三个结合”: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结合、把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与贫困对象的自身特点结合。果断跳出了传统扶贫思维模式,寻得了产业扶贫新“方”。
坚持注重实效,育好产业扶贫之“果”
在这次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座谈上,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吴华高度肯定了湖南“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路径,强调湖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干出了实效,号召他省扶贫领域同志学习借鉴湖南好做法。
湖北省扶贫办副主任项克强盛赞湖南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朴实、好记,在全省形成了统一口号,成了湖南精准扶贫享誉省内外的一张靓丽名片,配套形成的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社会资金帮扶等值得借鉴学习。
全省上下推进“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有好声音也会有质疑声。有观摩者在参观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连片开发的永州江永县2500亩夏橙资产收益项目时,质疑其存在产业发展风险,如何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搞产业都有风险,有风险就要有担当。产业发展中风险不可避免,只是风险大小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去发展产业。”王志群再次强调,我们现在搞“四跟四走”是一个思路,它具体承载的载体是三种方式: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核心在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形成稳定增收渠道。
“大家要跳出扶贫抓扶贫,产业扶贫发展是基于整体考虑的,产业要紧跟市场走向,瞄准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来抓扶贫发展,这样扶贫发展了,支柱农业也推动了,永州的主导产业也发展了,要形成整体发展思维模式。”永州市委书记陈文浩面对大家的疑问,强调了紧跟永州发展要求,扶贫发展整体推进思维。
为育好产业扶贫之“果”,降低产业发展中的风险,要建立好维权机制,全程跟踪监督项目实施情况,湖南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50%以上的年度项目进行抽查;及时公示项目帮扶情况、执行情况和效益情况,确保贫困农户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市场、自然灾害和疫情等风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并明确保险费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支出。
3年来,湖南通过产业扶贫直接帮助162万贫困人口脱贫,湖南探索出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破解了以往对象难瞄准、项目难见效、风险难防范、资金难保障等长期困扰产业扶贫的问题,找到了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有效路径。
扶贫既是一项老工作,又是一项新工作,如何提高它的针对性、有效性,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时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这是一个不断创新探索的过程。“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仍在不断完善中,创新永远在路上,改革没有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