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集镇周家湾村村民武玉萍向记者讲述她家的致富之路。(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村民房屋内室。(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实习生张珊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80年后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革命老区甘肃会宁,积极发扬着红色革命历史所铸就的会师精神,坚持打好扶贫攻坚战,走出了致富新路。
9月20日,在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中,每日甘肃网记者深入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探寻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的指引下,革命老区会宁走出的致富之路。
念好致富经:发展产业实现精准脱贫
近年来,会宁县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争取实施和谋划储备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项目。重点扶持了1.8万户贫困户发展“全膜种植+养殖业+劳务输转”,8000户发展“全膜种植+特色种植+劳务输转”,2907户发展“全膜种植+多种经营+劳务输转”,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总体上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劳务收入“三分天下”的收入格局。
地处会宁中部的韩家集镇,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使得农民脱贫致富,全镇现已形成以全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种植为主,建立了3000亩整流域种草基地2个,目前全镇已有养殖专业合作社40个。
据会宁县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刘学东介绍,周家湾村是2016年预托贫困村,全村的1840人中,贫困人口接近1000人,为了加快脱贫的步伐,村两委班子引导全村充分发挥“会师精神”,大力的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富民产业。
“经过我们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全村的村民走上了硬化路、喝上了自来水、住进了安全房、用上了动力电……”刘学东欣喜地告诉记者。
会宁县委外宣办工作人员说:“周家湾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子里道路的硬化,以前是泥泞坎坷的土路,现在拓宽了路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群众通行环境。现在家家户户都在搞养殖、种植产业,大至企业小至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来实现经济增收。”
革命老区会宁充分发挥“会师精神”,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带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并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路上,无数个贫困村庄正经历着周家湾村式的华丽转身。
贫困户建档立卡。(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村民种出的大南瓜。(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产业扶贫“亮”革命老区群众前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让革命老区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会宁将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来抓。
在韩家集镇周家湾村,武玉萍喜上眉梢,“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可以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武玉萍一家,是周家湾村通过产业扶贫走向脱贫致富的受益者之一。
针对资金困难的状况,她家于2015年申请精准扶贫贷款4万元,用于搞养殖。“我们在种植、养殖方面缺乏技术,乡政府就组织我们去参加了县畜牧局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精准扶贫政策,对我们发展产业解决了资金、技术两大难题。”武玉萍感激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该户去年申请到精准扶贫贷款之后,种植了4亩全膜玉米,4亩脱毒马铃薯,2亩小杂粮,仅去年一年种植业收入5600元。养殖牛2头,羊20只,猪2头,养殖业收入近10000元。
武玉萍告诉记者,她们这里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满院玉米遍地草,发展养殖就是好”,这也是会宁发展养殖产业的一个特色优势。“精准扶贫政策,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还让我们掌握了技术,我们有信心在三年之内还清贷款并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武玉萍高兴地说道。
通过项目带动,甘肃省会宁县迈出了红色旅游胜地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在建设美丽会宁的征程中,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把“会师精神”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为一种能量,指引着会宁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走好自己的特色产业“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