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带着大爱,从贝家花园再出发

来源:红网 作者:林小建 编辑:许敏 2016-09-21 10:22:50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20日,红网、时刻新闻正式推出系列报道《自行车‘驼峰航线’——贝熙业和他的贝家花园》,试图还原那些活泼欢愉的生机、惊心动魄的曲折和撕心裂肺的离别。这也是红网、时刻新闻今年大型系列融合报道《回望出发的地方》,继湖南篇、法国篇之后的第三部曲北京篇。(9月20日红网)

  贝熙业,一个注定要写进中法友好关系史的名字。他是开辟自行车“驼峰路线”的反法西斯战士,他是被北京西山当地居民称为“活菩萨”的医生,他是在寓所组织中法文化沙龙的大师。多种角色的灵活转换,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大爱。如今,斯人已逝,但那座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贝家花园,还在无声地诉说着贝熙业的故事,更激励着我们振奋斗志,继续前进。如果说红网、时刻新闻带着我们回望出发的地方,是为了我们都能够在崭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出发;那么,此番回望贝熙业出发的地方,我想则是为了我们能够带着大爱再出发。这是一种温暖人心,足以激发人的全部勇气和智慧的力量。带着大爱出发,我们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踏实,更宽广。

  所谓大爱,是超越了狭隘的种族和地域观念的爱。身为一名医生,贝熙业在华四十余年,为当地居民看病却分文不收,家中原先为了防盗的碉楼也改造成了诊所。更令人钦佩的是,抗战时期,贝家花园竟然被他用做了运输药品到抗日根据地的中转站。贝熙业那可歌可泣的壮举,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力量,他本不必如此忙碌,本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在异国他乡行此义举。这份执着,这份坚定,如今看来,还是要让多少人汗颜。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各国的共识,不应该只是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而应该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这需要有人去做些什么,坚持些什么,贝熙业在数十年前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所谓大爱,是不断延展自身能力,以多重社会角色,全方位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医者仁心,贝熙业不仅是个救死扶伤的医者,他还带着仁心开创了中法名流社交的平台。彼此见闻的分享,思想的激荡,言论的冲击,又该碰撞出多少激烈的火花。鲁迅曾发现精神之麻木,比肉体之病痛更可怕,愤而弃医从文。贝熙业既没有放弃本业,数十年前坚守着悬壶济世的理念,又打造平台,让当时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得以在中法两国先进分子中传播,此举意义非凡。如今,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指针。贝熙业的事迹,对个人而言,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多元化提升;对社会而言,能体现人才结构的优化。

  所谓大爱,是坚持不懈、聚小善而积大德的爱。贝熙业医生1913年来华,在华工作生活四十余年。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医德医风被当地百姓所广为传颂。语言的习得、熟稔;好名声的获得、积累,这些都是细水流长的事。而贝熙业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跟当地百姓打成了一片,不仅打破了国籍隔阂的坚冰,而且还让人相信这世间存在悄无声息的温暖滋养周围人,可以是落难时候的雪中送炭,也可以是病痛时候的慰藉和叮嘱。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奢求人人都像贝熙业那般以德名传世,可我们所有人可以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一心向善。

  此时此刻,《回望出发的地方》系列融合报道还在继续。跟着红网、时刻新闻的影像,我们仿佛就能身临其境,置身于这美丽大气的贝家花园之中。岁月如梭,物是人非,但贝熙业及贝家花园的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价值,则永远是助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回望出发的地方,不妨带着大爱,从贝家花园再出发。

  文/林小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