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尽管时光荏苒,长征精神却从未远离。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永远在路上”。
秉承着习近平总书记“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的信念,一群年轻的网络媒体人齐聚贵州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第三站“同步小康看贵州”,五天时间里驱车2500多公里,见证了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厚重历史、幸福今天和美好未来。
第一站: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湄潭这个地名,总能让人联想到这美好的诗篇,驰名天下的名茶“湄潭翠芽”更是行销全国,在北京马连道等著名茶叶市场中都不难觅得芳踪,也为广大爱茶之人所熟知。
湄潭有60万亩生态茶园,201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22元、10113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2%,绿茶青山如今成了金山银山。
但在今天的湄潭,人们找到了茶叶之外的更多致富的路子。比如兴隆镇的田家沟,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小村。除了出产优质茶叶,这里还吸引了诸多游客来此观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5500元。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青山、碧水、绿茶园与黛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交相辉映的如画美景,还可以亲身体验摘茶、制茶过程,然后带走自己的劳动成果。下一步,田家沟正在发展电商,不仅扩大客源,也能让到了这里的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订购产品,而不用带着茶叶舟车劳顿地赶回家。
田家沟还是《十谢共产党》的发源地。当年,这里的农民富裕之后,自发用花灯戏唱出了心声: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放心政府养。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第二站: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
在与田家沟相隔不远的湄江镇金花村,有个七彩部落,这里五彩缤纷的房子、七色绚烂的阳伞掩映在绿色的茶园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实际上,这是金花村的一个村民组,原名大青沟,全组村民73户共274人,有七彩民居71栋,生态茶园568亩,稻田80亩,山林712亩,植被面积达80%以上。
在打造“七彩部落”、发展旅游业之前,大青沟村民主要靠传统农业种养殖业为生,看着临近的田家沟和核桃坝村富裕起来,这里也开始探索发展农民股份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建立了“家家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
如今在“七彩部落”,游客可以观看农民自编自演的舞蹈、傩戏表演、篝火晚会等,还能体验农家打糍粑、品农家“刨锅汤”、吃七彩土鸡、感受农民画的特色画室等,活动丰富。
2014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2元,自2015年3月开始发展“七彩部落”后的一年间就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1050万元,占村民总收入的85%,实现了“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的目标。
第三站: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
在长征中,娄山关这个地名意味着一次重要胜利,哪怕是从未来过贵州的人想必也一定听说过它的大名,因为毛主席的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在这里写下的。
80多年后,山脚下的娄山关村村民也发扬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凭借娄山上生长的青藤以及祖传的藤编手艺,实现了从2004年的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到今天年产值达1200万元的“藤编一条街”的华丽转身。
在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的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外出打工、后返乡创业,在村里最早从事藤编行业的村民马毅就是一位典型。他将在外务工时学到的先进技术与当地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创作出了纪念遵义会议的藤茶台组合、毛泽东和邓小平曾经坐过的同款藤椅、寓意返乡农民工的“藤归雁”、还原三国时期的“藤甲”等新产品,还获得了2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
2004年,娄山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1500元,而今天,这里依靠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水源等,让农民的收入翻了番。据板桥镇党委书记彭正伟说,2008年娄山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900元,成功脱贫;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000元,步入小康,还被列为市级示范小康村。
第四站: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
这座美丽的村子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但自从习近平2015年6月16日到访这里后,这座小村一下子出了名,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专程到此,体验习近平口中“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美丽田园。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座名字富有诗意、寓意“花繁叶茂”的村子原名荒茅田,就在几年前还是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而让花茂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正是精准扶贫政策。
近年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这里发展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5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让村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结语】:遵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红色基因深深种植在这里。遵义既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世界文化遗址海龙囤等风景名胜,也有驰名天下的名酒茅台、习酒、董酒和好茶湄潭翠芽和遵义红,果然无愧于那句“好山好水福地,好酒好茶遵义”的评语。
但更令人钦佩的是,这里的人们继承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这四个村子是全国千千万万个走上致富路的村庄的缩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排除万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缩影。(中国西藏网 文、图/苏文彦)
(责编: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