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让榜样发挥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编辑:夏熊飞 2016-09-03 23:18:44
时刻新闻
—分享—

  2013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花垣县委组织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只用两年时间,就让这个被十八溶洞托举的穷寨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到2015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贫困人口减少215人,贫困发生率由57.7%下降到29.5%,不仅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进展,还第一个践行了“精准扶贫”思想,为全国的扶贫攻坚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已经过上小康生活或者正走在奔小康的路上。但是,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仍然没有根本改观,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严峻考验,这部分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最自然的逻辑,不抛弃不放弃是这个国家对每一位国人的庄严承诺,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精准扶贫啃硬骨头、打硬仗是必然选择。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里,十八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不久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行,无数家庭因而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开始走上富裕富足之路。

  35年后的2013年底,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同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诞生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这是改革开放之路上又一座里程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生产的决定权赋予了农户自己,从而极大地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准扶贫是又一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伴随其后的改革开放开启“普惠”式脱贫致富之路之后,使脱贫致富走向“精准”化的重要举措。相同的是,这一次,群众仍然是被置于了主体性的地位,一切以贫困群众的需求为中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三十多年前,小岗村摸索出了后来得以推向全国的脱贫致富的经验,三十多年后,十八洞也探索出了一整套的精准扶贫经验,一些经验已经走向全国。

  谁是应该被“扶”的贫困对象,这个在一些村干部搞“一言堂”的地方很容易跑偏的识别权问题,在十八洞村被交给了群众,通过“三榜三审九个不评”程序,真正的贫困户被识别出来,并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发财致富的产业选什么,决定权也被交给了群众,交给了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产业;当地最缺的是什么?缺水、缺电、缺路,缺乏各种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当地的做法是缺什么就完善什么。

  从贫穷走向富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对于脱贫致富,贫困群众并不缺乏积极性,但如何使这种内生的积极性转化为外在的主动性,则是更加考验扶贫智慧的重要课题。完善了硬件,还要完善软件,做好了眼前还要保障长远,所以,在改善各种客观条件的同时,当地还积极在扶贫机制上进行创新,力求使脱贫致富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走上永续发展之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验则可以使自己和别人都少走弯路,希望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两年多来的发展经验,能够像当年的小岗村那样,为更多像它一样的贫困村庄提供借鉴,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文/张楠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