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飞夺泸定桥 他是幕后英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王娉娉 2016-08-24 09:47:34
时刻新闻
—分享—

老红军陈云忠生前经常为年轻一代讲红色故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承长征精神。 长沙晚报通讯员 王利民 摄

老红军陈云忠生前经常为年轻一代讲红色故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传承长征精神。 长沙晚报通讯员 王利民 摄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102岁老红军陈云忠从病榻上起来,特意穿上一身戎装,向军人致敬。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生 田甜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飞夺泸定桥》曾给无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芙蓉区的东湖干休所内,102岁老人陈云忠正是飞夺泸定桥的幕后英雄。80多年前,因为他与战友们对泸定桥周边地形与敌情的精准侦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勇士得以突破天险。“父亲常说,长征路上时时面对枪林弹雨,但自从加入红军就没有害怕过!”昨日,当陈云忠的儿子陈卫平回忆起父亲的戎马一生时,铿锵之言仍然撼动心灵。

  飞夺泸定桥前,他爬上悬崖侦察

  “您虽离去,但红军精神永在。”这段时间,芙蓉区滨湖社区居民们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几天前去世的老人刷屏。滨湖社区主任黄希菲曾多次邀请陈云忠为居民们讲述长征故事,她记忆中的老人和善亲切,说话极具感染力,“您的故事我们都不会忘记,红军爷爷一路好走。”黄希菲将老人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并写下这样的缅怀文字。

  在陈卫平的家中,父亲的照片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讲起陈云忠的故事时,陈卫平含泪不时望着照片,父子深情溢于言表。“父亲是1935年参加的红军,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毛小伙。”1935年,红军进行了长达72天的“四渡赤水”战役,其中在陈云忠的家乡四川省古蔺县战斗了54天,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等战役的胜利。“当时古蔺县8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就包括父亲。”

  看到这个小伙机灵又身手敏捷,部队将他安排到侦察连。“那时枪支有限,侦察连里只有一些主力和老兵才有枪,父亲便成了一名没有枪的侦察兵。”陈卫平回忆。很快,陈云忠便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飞夺泸定桥前夕,作为侦察兵的父亲和战友要先期而动。他有一双新布鞋,一直舍不得穿,可连长说,这次路途远,革命的双脚要保护好,他就把布鞋穿上了。”

  侦察的行军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陈云忠和战友沿着曲折的小路强行军50多公里后,来到一条夺取泸定桥的必经之路。路很陡,山顶和隘口上都筑了碉堡,约有一个营的敌人把守。陈云忠通过仔细侦察发现,爬到左面的悬崖上,可抄到敌人的侧背,来个前后夹击。

  后来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红军一部分部队在前面佯攻,一部分从左边爬上悬崖,前后夹击,敌人一看这架势,很多都跑了,红军就此顺利突破封锁,还活捉了100多人。

  机灵小伙做群众工作有一套

  陈云忠性情开朗活泼,而其善于与人打交道的特点,也很快被部队挖掘。1936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他便成为红一军团训营学校学员。“训营学校就是培养各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的地方。”陈卫平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后,越来越多年轻人要求参军入伍,而这些年轻的战士,就需要有专职的青年干事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遵守群众纪律,教他们如何和老百姓打交道。

  在训营学校,关于群众工作的纪律很多,包括宿营时不能打扰群众、买东西要给钱、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等,“慢慢的父亲也琢磨出了门道,不管是年轻战友还是普通百姓,打交道时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他们觉得很贴心自然就亲近你。”

  “战争年代,既要与敌人打正面战,也要打心理战。群众工作做得好,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陈卫平回忆,父亲还讲过一个筹粮的故事作为佐证。

  陈云忠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区,粮食本来就不多,最紧张的时候,要跑到平原地带的敌占区去筹措粮食,“我们的同志,趁着夜幕走进群众家里,宣讲共产党的宗旨,和他们谈心交流,部队还帮忙平匪患,很得人心。”陈卫平说,有一次粮食筹好后,要穿越敌占区运送,敌人早就围着山脚挖了封锁沟,想隔断运粮的路。正好有个老百姓在敌军中当厨师,几个枪法好的战士便跟着他混进了碉堡,把10来个正在打牌抽大烟的敌人控制后,请来百姓填沟平路,30多辆运粮大车很快得以通过。

  同样在1936年,陈云忠还经历了一件大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指导员找父亲谈话后,便通知他去开会,在会上集体宣誓。入党誓言中‘共产党为穷苦百姓服务’这句话,父亲一辈子都牢记着。”陈卫平说,每每谈到入党的情形,老人都很激动。

  离休后为街坊邻里讲红色故事

  “父亲当侦察兵时,全靠两条腿跑,那时他总想要能骑马就好了。”陈卫平说,没想到这个心愿后来还真的实现了。抗日战争开始后,父亲随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走上抗日前线,成为晋察冀一分区司令部的骑兵班长。

  此后,陈云忠更是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等诸多荣誉。而离休后的他,更不忘将红色记忆、长征精神传承,他多次应邀到干休所所在的芙蓉区滨湖社区,为居民和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父亲能得享百岁高龄,‘不挑食、心态好、爱劳动’九个字是秘诀。” 陈卫平说,父亲生前的生活很规律,百岁以前,早起散步、出门买菜、做做家务、看报纸电视,就是每天的作息。母亲去世前瘫痪了好几年,都是当时90多岁的父亲悉心照顾着,只要不下雨,父亲还会用轮椅推着老伴在院内走上几圈,“以前挥得动锄头的时候,父亲还特别爱种菜,‘劳动最光荣’也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对话

  “一辈子听党指挥”是父亲的座右铭

  记者:在您父亲戎马一生的经历里,哪个故事最让您难忘?

  陈卫平:父亲参加过无数次战役,大伤小伤都受过,有一块弹片曾在身体里呆了10多年。1939年参加著名的黄土岭战役时,敌人的一个小钢炮打过来,一块弹片穿进了他的右肩。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当时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消炎处理,这块弹片直到1951年才取出。父辈们的坚强坚韧,让我每每想起都很感怀。

  记者:作为红军后代,陈老给你们定下的家风家训是什么?

  陈卫平:“一辈子听党指挥”是父亲的座右铭,他经常叮嘱我们,要爱国爱党,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特别珍惜。生活中的父亲十分简朴,也要求家人勤俭节约,不仅碗里不能剩饭,甚至要求吃西瓜时都不要留下红瓤。我的儿子现在也在军营服役,父亲生前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他,珍惜现在、磨炼意志、奋发向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