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贺龙故乡的长征记忆:重访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

来源:新华社 作者:袁汝婷 编辑:康晓乔 2016-08-22 12:02:53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社长沙8月22日电(记者 袁汝婷)“收到瑞市区政府米肆斗陆升,警卫连长谷荣、王英”……褶皱泛黄的纸张上,黑色毛笔字和红色印章痕迹分明,这是湖南桑植县档案局至今保存的一叠长征期间红军写给老百姓们的收条之一。除此之外,其他收条上还有“大谷四石九斗”等字样。

   收条里的瑞市区政府,就是如今的桑植县瑞塔铺镇一带,是长征时期红六军团团部旧址所在。如今,走在桑植县,看到、听到的都是与贺龙元帅有关的故事——这里是贺龙的故乡,也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甚至可以用悲壮来形容。“1927年贺龙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率领的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来自他的老家桑植。起义失利后,贺龙只带了8个人回桑植。尽管如此,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桑植县党史研究办主任科员向佐柏告诉记者,纵然“三千人去八人还”,可是,在红色血液流淌的桑植,贺龙招兵时的场景依旧“招一百只要一歇,招一千只要一天,招一万只要一转。”

   距离桑植县城十几公里的刘家坪,青山环抱,树木苍翠。与此刻宁静悠远的情境不同的,是81年前这里振聋发聩的誓师之声——“我们要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后方去!”。1935年11月,为了策应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县刘家坪和枫树塔分别召开突围誓师大会,万余人的部队由此出发,实行战略转移。

   青石砌成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屹立,正面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19个大字,四周护栏上的35个柱子,寓意二、六军团开始长征的时间。

   “策应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是红二方面军长征中最闪光的阶段。它有力的吸引了敌人大批部队,减轻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压力。而且,在桑植还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执政根基。”向佐柏说,在长征途中,贺龙对红二、六军团说过两句话最值得一提:一是“多背些敌人过来”,“背”是桑植土话,意为吸引、承担,力图有效牵制大量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向佐柏认为,这体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二是“最可靠的根据地在我们的脚板上”,当时红二六军团没有一块完整的根据地,以机动灵活的战略,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

   不仅仅是红军,在桑植这方红色土地上,普通老百姓也为支持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向佐柏的话说,部队吃、喝、住等后勤工作和军需,小到一双草鞋,大到口粮布匹,许多都依靠老百姓贡献支持。

   最典型的故事之一是“红军医院在农家”。桑植县横塘湾村有一户大家族,几十户老百姓屋屋相连、家家相通,长征时期,这里就成了不能随军转移的伤兵们的“农家医院”。屋旁的小山岭上,有两棵大松树,时时有人放哨,一旦听到敌军动静,就发出信息,老百姓们立即利用屋屋相连的优势,将伤兵转移藏匿,与敌人周旋。向佐柏说:“那时候,老百姓都把伤兵当儿子一样保护起来”。

   此后,红二、六军团在长征路上与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而红二方面军是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少的部队。毛泽东称赞道:“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