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多点发力 引擎增强 优势叠加 长沙经济增速领跑全国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鑫矾 伍玲 编辑:陈佳婕 2016-08-22 09:33:1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虚拟现实世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体验区内,市民在体验VR产品。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湖南虚拟现实世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体验区内,市民在体验VR产品。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经开区广汽菲克生产车间内,机器人在装配汽车。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经开区广汽菲克生产车间内,机器人在装配汽车。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制图/王斌

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记者 吴鑫矾 伍玲

  今年7月5日,铁建重工、长丰集团两个“双50亿”项目和数个亿元级项目正式开工,拉动投资超过100亿元;

  7月19日,时代通号落户星城,轨道交通“大脑”将实现长沙造,未来形成50至70亿元产值;

  8月16日,长沙比亚迪电动专用车长沙工厂成功通线,新增1万辆整车及相关零部件产能,明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项目纷纷落地,人才加速回流,不沿海、不沿边的长沙如今成为中国新的投资洼地和热土。根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长沙以460%的GDP增幅领跑全国33个主要城市,经济增速堪比“闪电”博尔特。

  长沙能取得这样跨越式的发展成绩,离不开中央深化改革和中部崛起的强劲东风。近年来,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等战略平台相继在长沙落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位于中国“三横三纵”经济格局中心点的长沙被列为重要节点,乘风而上。

  另一方面,长沙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长沙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务实求真的发展决策。特别是近年来,长沙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长沙抓住机遇转方式、调结构,加速“一业独大”向“多极支撑”转变,多核发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让新型企业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沙简政放权,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发力引擎,通过项目助力经济跑出“加速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沙还不断叠加自身优势,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放大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让城市宜居宜业,为“筑巢引凤”创造条件。

  多点发力

  深化改革,工业转型升级快

  对于当下的经济发展走势,“权威人士”曾在《人民日报》发文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定调为“L型”,并表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而在新常态下,长沙产业发展的原有支点正在削弱,而新的支点尚在培育和形成当中;城市化的水平亟待提升,而“城市病”的困扰初见端倪。因此,长沙现阶段的发展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能再走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老路。

  深知全面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对全盘经济的重大意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为此,全市围绕“赢在新一轮改革起跑线上”的目标,以改革的新红利增创发展新优势、释放发展新动能。专家表示,这是长沙从赢得区域竞争出发、从破解发展难题出发、从顺应群众期待出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近三年来,长沙坚持发展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民生导向,统筹铺排改革任务440多项,承接国家、省里改革试点56项,研究出台重点改革方案150余个。

  响鼓用重锤,大力出奇迹。三年来,长沙三大产业比重日趋合理。去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8.20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0.15亿元,增长12.1%,二者对GDP的贡献达到了98.9%。

  园区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加速“一业独大”向“多极支撑”转变,削弱了传统工程机械主导工业经济盛衰的局面,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后来居上,跻身长沙主导产业。

  今年上半年,在工程机械和食品产业陷入低迷之时,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则发展势头正劲,迅速补位。受益于产业的多元发展、多核驱动,长沙工业依然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在转型升级的道路选择上,智能制造无疑成为长沙市领导层的共识。

  针对“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的转变,长沙率先发布了《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并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对长沙智能制造进行顶层设计。

  按照计划,去年长沙启动了首批30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今年还将启动200家传统企业的智能化改造试点。

  计划提出,到2018年底长沙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长泰机器人是长沙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之一。几年来,长泰机器人专注于高端工业机器人制造,不断提升机器人感知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在全国市场所占份额达到20%至30%,每年生产工业机器人1万多台。

  计划发布后,市政府密集出台了《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力图从“奖、补、购、投、池”等多环节,以及市场拓展、产品优化等方面,全领域、全流程构建起智能制造发展体系。

  专家表示,要提升“智造”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长沙互联网起点高、发展快,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打造创新创业之市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而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大战略平台,长沙培育壮大了一批前沿型、现代型、特色型创新平台,园区、企业也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与“双创”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上半年,全市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11.46亿元,同比增长16.4%。专利申请受理数4816件,增长23.8%,专利申请授权数3457件,增长8.2%。

  作为一家制药公司,千山药机一直重视研发投入,打造精英研发团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千山药机拥有授权专利1300余件,有效专利11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近60件,已累计制订行业标准5项,修订和参与修订行业标准3项。

  引擎增强

  项目引擎助力跑出“加速度”

  “失去一个项目,意味着错过一次机遇;错过一次机遇,意味着耽误一个时期。”

  新常态下,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的地位没有改变,要始终将项目建设视作发展的“生命线”,将其作为推动转型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自2014年长沙要求每个国家级园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每个省级园区引进1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以来,三年长沙共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其中,2014年9个,2015年14个,今年,已有7个50亿元以上项目陆续签约动工。

  投资50亿元的千山慢病精准管理与服务中心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集基因检测、在线监测、远程诊疗为一体的慢病精准管理服务平台,预计每年为 300 万名慢病患者提供服务。

  长丰华湘(猎豹)产业园,投资50亿元,以长丰集团节能及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产品,分两期实施。项目一期形成年产15万辆整车生产能力,二期形成年产2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在30个50亿元的项目中,绝大多数是产业项目,它们成为长沙工业经济的顶梁柱,也助力长沙经济领跑全国。

  十年里,即使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长沙经济为何仍能跑出加速度?市经信委负责人说,一是因为长沙为内陆省会城市,经济对外依赖度低。二是2008年以来长沙相继引进晟通科技、蓝思科技、长沙比亚迪、广汽菲亚特、上海大众等一批投资50亿元的重大项目,形成了新增长点,不断释放新产能。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那么,如何抓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构建项目建设“大合唱”的格局。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人人都是项目建设主力军、责任人的浓厚氛围,构建“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单位、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

  二要善于打好项目建设的“组合拳”,把一个个项目干成。要靠实干取胜,以钉钉子的精神紧抓不放,务求实效。要靠改革助推,在行政审批、优化环境上更进一步,疏通各种“肠梗阻”,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

  三要加强调度、协调行动,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观摩点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褒贬分明、激励进取,制定科学的奖惩办法,跟踪项目建设的开工率、完成率,严格督查考核,推进有力的予以奖励,落实不到位的严格问责。

  在长沙经开区,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已成为园区重大任务之一。目前,长沙经开区在“审批、代办、收费、平台、招商、融资、服务”等7个方面,实施改革试点,出台过硬措施,把为企业降成本的“组合拳”打到了关键点。

  长沙狠抓经济服务取得了新突破,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向长沙集聚。仅2015年末,全市52个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在长沙开工,总投资达1100亿元;中信集团、中国通号、网讯通、欧智通、华强集团、北汽福田、宜家、华谊兄弟、新华联等一批国内外行业巨头纷纷落子长沙。

  优势叠加

  区位优势独特,城市宜业宜居

  “长沙区位优势独特,是中国的黄金高铁枢纽之一,能够加速承接沿海产业向内地的转移,这吸引了格力电器的目光。”今年6月,格力电器大型中央空调项目在长沙开工,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坦言,选择长沙,区位优势是决定因素之一,未来还将在长沙投入更多项目。

  不沿海、不沿边,这曾是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区位瓶颈。不过,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特别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城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吸引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这其中,长沙的区位优势又最为独特。

  长沙处于中国“三横三纵”经济格局的中心点,东连长三角经济带、西接成渝经济圈、北望京津冀经济圈、南抵珠三角经济带,以长沙为圆心,500公里出行半径内集聚有5亿多人口。特别是近年来,长沙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逐渐完善,进一步放大了长沙的区位优势,使长沙成为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第一块跳板”。

  目前,黄花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黄花国际机场进入全球百强,随着飞行区东扩、航线延伸,航空枢纽地位将不断凸显;京广、沪昆两条高铁动脉在长沙十字交会,从长沙坐高铁可直达18个省会城市,长沙“中欧班列”货运量列全国前列,而随着渝长厦客运专线的启动,长沙向西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日趋成熟;湘江航电枢纽通航,湘江长沙段成为2000吨级的黄金水道,对接长江经济带。

  不仅如此,长沙的小循环还和大交通无缝对接,开启一小时换乘生活圈。目前,长沙地铁1、2号线形成地铁十字架,联通城区东西南北;长沙磁浮快线串联高铁、机场两大枢纽,开启长沙空铁联运一体化交通模式;长沙高速公路网络通达全省,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79%。

  另一方面,长沙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近年来,长沙着力完善系列政策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例如《长沙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降成本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就为企业降成本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率先全省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审批效率整体提速50%以上。相继出台《关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速转型创新发展的意见》等30余项政策,形成了覆盖创新主体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奖励等领域的政策体系,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目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轻工集团等央企及格力电器、海信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的一个个战略项目先后落户长沙。本月底,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将在长沙召开,长沙提前包装策划了167个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对接企业需求。

  在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如何让员工“安居”是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而长沙人居环境为“筑巢引凤”创造条件。长沙成功获取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生活成本适宜,这些都为人才引进创造了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沙的房价仍“物美价廉”。 2015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961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而住宅均价为6300元/平方米,房价收入比仅为5.2,在所有的省会城市中最低。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长沙房价为6676元/平方米,在主要城市中比较靠后且十分平稳。“房价低,住房多,配套好,500万元在北京只能买一套四环内不足百平方米的二手房,在这里可以买独栋别墅,这就是长沙的优势。”在长沙某大型企业做管理的刘先生直言不讳地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