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G20峰会倒计时的声音日渐响亮,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知微见著抓细节 杭城变化见匠心》,将肉眼视觉放大50倍,带您微观看杭城,于细微处见真章,领略这座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8月3日讯(记者朱惠子 摄影王逸群)地球亿万年的时空变换,诞生了人类和地表上的江河湖海。对于湖泊,人类多臆想为神滴下的眼泪或是遗留的一颗明珠。形成在浙江杭州的西湖,从两山间的沙洲演变为如今的内湖,她的精神形象多是以爱情的乌托邦存在的。不论是苏小小、白素贞、柳如是,无一不在西湖边寻找着高纯度的感情理想。时至今日,那些因为爱情来西湖的游人所渴望一见的,也是那高纯度理想爱情的物证——一湖澄澈的西湖水。
西湖湖泊面积6.39平方千米,库容量1429万立方米。由于西湖是一个封闭型的浅水湖,天然水源不够丰沛,湖区自1986年来就建立了引水工程,以保持西湖的正常水位。西湖水源取自钱塘江,但江水桀骜、混沌,无法讲述细碎绵长的爱情,于是西湖引配水工程就担负起改善水质、柔化江水的责任。
说起引配水工程,沉淀净化水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沉淀池的站长蒋勤能与水相处了十几年,从一个不懂业务的门外汉,硬是在图书馆里泡成了水体处理“专家”,回忆起当年的走马上任,蒋站长只有一句话,“要对得起来看西湖的人,别让人家失望”。如何让游人们看到心目中的西湖水呢?蒋站长带着工作队下了一番苦心。
蒋站长用塞氏盘测出沉淀池水能见度为150cm
钱塘江水自古奔涌,如何把浑浊的江水变清澈是水厂工人们每日的作业重点。把水由浑变清要经过絮凝和沉淀两个步骤,虽说有机械动力代劳,但总有最重要的几个步骤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比如放多少絮凝剂。絮凝剂是一种粉白色晶体,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而成,溶于水后在正负电离子作用下能吸附周围的微小杂质,抱团下沉湖底,从而达到水体清澈的目的。水和絮凝剂有标准配比,但钱塘江水体活,状况复杂,涨潮落潮、气温高低都会对水质有影响,絮凝剂的用量需要实时调整。
这时候,蒋站长的经验派上了用场。“撒絮凝剂的时候要快,反应有效时间不长,只有两分钟左右。水的PH值要关注,冬天水温低,水体黏度大,水分子运动比较缓慢,絮凝剂要多放点。夏天水温高,水分子活跃,少放一点不要紧。”
或许你很难想象这些看着和面粉似乎无二差别的的物质里蕴含了这么多道理。只有全面深入的观察、了解水体情况后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蒋站长告诉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西湖水体要求的能见度是120cm,但沉淀池对水体出水的要求提高到了能见度为150CM。
水体里沉淀的杂质变成污泥吸附在池底,为了保持水体洁净,沉淀池选用了虹吸式吸泥机进行排污泥处理。吸泥机主要由泵和吸泥嘴、吸泥管组成。吸入管内的污泥经水泵出水管输出池外。当虹吸处理器开启时,机器泵口经常会有迷路的小昆虫被吸入,吸附在管道内降低了吸泥的效率。当蒋站长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自己在泵口包了一块纱布,既保护了小昆虫的生命,又延长了吸泥机的寿命。
目前,西湖引配水工程的年引水量达1.2亿方,按西湖库容量计算,相当于一月换一次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引水功效,西湖的西面和南面共设了6个进水口,在湖的东面、北面、西北面设了9个出水口,湖水经出水口再下泄到市区河道。充沛的水量不仅加速了水体的流动,提高了湖水的自净能力,实现了西湖流域“蓄、泄、控”的连续统一,还增加了城市河道的配水量,改善了市区河道的水质,做到了一水多用,达到了资源最大化、最优化。
从一湖水净到一城水净,凝结的都是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的专注与责任。蒋勤能今年59岁了,明年一月份正式退休。对于描写西湖的诗他知道的不多,最喜欢的就是那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其实工作里面这些小细节你注意不注意,西湖的水啊她是知道的。”蒋勤能一直相信跟随着历史流淌的钱塘江和静观历史的西湖水是有灵性的。眼下距离G20杭州峰会召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一想到海内外宾朋即将会聚西子湖畔,蒋勤顿时就成了“主人翁”,仿佛觉得当下一切的努力与汗水,都是那么值得,只盼宾客“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