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汤勇:生态创业者应将自然观与社会观统一

来源:红网 作者:汤勇 编辑:许敏 2016-08-02 10:38:1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是“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活动中的发言稿。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汤勇。本文原标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背景下生态经济建设与创业伦理问题》。作者从伦理的角度认为,创业本身就是道德牵引的事业。创业者只有在伦理框架下规划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其发展要求紧跟社会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系。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湖南大学考察,赞创业大学生“有胆量了不起”。图/新华视点)

  创业作为一种有效发掘市场失灵区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人口转移效率、提升企业与区域竞争能力机制,很大程度上回应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政府、市场及社会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随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并提出一系列举措,如健全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和优化制度环境等,并延续了中央 “非禁即入”原则,即允许各类创业主体平等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

  从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来看,目前对创业支持的手段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机会发掘、创业架构搭建、创业绩效保证的外生变量。但创业本身很大程度上依靠创业者创业能力和创业态度。对于这些创业前变量的政策制定,历来是政策的微观性难以有效把握的。历史上就存在“创业第一桶金的原罪”的讨论。

  实业界通常将成功创业者的初期创业收益视为“第一桶金”。马克思以英国为例,列举了15世纪以来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血腥的劳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工业资本的形成等过程,意在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土地)的强制分离,造成了最初的近代意义上的无产者和资产者。而考察数量众多的创业者,其中就含有大量本身并不具备创业者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而是依靠权势强取豪夺,假冒伪劣违背规则甚至法律获得“创业机会”。

  事实上,这种原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餐饮行业中使用地沟油,农业领域使用禁用的杀虫剂、食品行业采用有毒添加剂等进入初创行业已经成为不少个体创业者快速占领市场的法宝。以地沟油为例,在国外地沟油回收再利用理论研究上的去向主要为能源领域、生态领域、环保领域等;而中国一些不良经营者却将其引向餐桌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了上游环节地沟油的收购过程,中游环节地沟油的加工提炼过程和下游环节地沟油的销售过程。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近期出现的毒塑胶跑道事件。甚至业界流行的说法是,不钻点法律法规的空子就难以获得市场机会。

(毒跑道。图/南方周末)

  看一下创业原罪形成的原因在于创业的前沿性与制度的经验性存在不同的时序格局。新的制度(包括法律)往往是从已有创业中进行经验总结并提炼出来的,在这种时序格局的不同步中,创业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规避制度约束,造成经济学中常提及的“高价求证”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当遵循“非禁即入”的创业进入原则后,制度落后于创业是创业往往可以逃避制度监管最重要的原因。大规模的创业活动就存在潜在钻制度空子,甚至在新制度出台之前破坏经济秩序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因此,当制度空缺或者滞后时,创业者的道德伦理水平修养是衡量创业思维及活动是否符合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为有力的标杆。创业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道德中立的行为过程,而是与伦理相互作用甚至产生共振的动态过程。

  正是因为创业存在的外部性,所以从伦理的角度,创业本身就是道德牵引的事业。创业者只有在伦理框架下规划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其发展要求紧跟社会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系。

(西洞庭湖风光。图/红网)

  下面,结合生态问题,来谈一下创业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创业本质上是从生态中寻找创业机会,是以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价值实现的双重导向下实现的创业过程。正如人类在改进自身健康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创业机会一样,人类应该在改进和完善生态系统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收益和市场收益。生态创业沿袭了生命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自然的过程。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生态创业认为在资源面临不足,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背景下,创业者不应该只关注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或者只以物质或自然界为本体建构纯粹的自然观,而应该将自然观和社会观统一起来,将创新创业的世界理解为“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共同贡献与良性互动,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与协同共存。

  就其创业思路而言,生态创业应该将生态价值观引起的创业动力视为第一位;通过充分展示生态价值观、并利用生态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空白领域获得创业机会其次才是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从创业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思路正好契合了创业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要求,即创业应该在社会价值标准下,以超越现实所理解的生态标准去推进可持续发展,让创业者利用自己掌握的更具优势的信息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提升,改变传统的“不会变坏”的发展理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美好”。

  针对生态创业发展的重点,本着有限的自然资源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的发展理念,生态创业相对于传统创业而言更具备预防和谨慎的发展要求,需要谋求更加节约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或者提供与环境相协调的产品或服务。由于从生态发展标准中提炼发展主题,因此生态创业一方面是发现、评估和开发经济机会的过程,同时要确保这些机会不能存在于损害可持续性的市场失灵当中。生态创业是一项综合性创业,不仅需要回答由谁、以何种方式识别和实现了将未来产品和服务变为现实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考察创业最终带来怎样的经济、心理、社会、环境结果。由此,生态创业将创造未来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机会和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活质量的保障结合起来,全面实现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