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践行

来源:红网 作者:郭辉东 编辑:许敏 2016-07-29 11:24:5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是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郭辉东(上图)在第二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论坛上的发言。作者认为,湖泊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经历了水侵人、人避水、人争水和人亲水的四个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反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洞庭湖渔民一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4月25日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0年9月我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命题和比较完整的设想,已先后发表相关文章15篇。现借首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论坛,谈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践行之路。

  一、人类文明正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有的学者把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圈中所蕴藏的物质能量是生命的物质源泉,人类如果不彻底改变征服自然的态度,不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开发自然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不改变损害生态环境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国际关系体制,则不可能长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类最终也会由于不适应生态环境而在地球上消失。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换时期呼唤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生态经济是传统发展方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经济学强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生态经济,就是为解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是治国者应当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心态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生态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二、天人合一观对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我的万化境书斋有一幅自撰的对联:法地法天法自然,生一生二生万物,这是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有感而发的内心写照。

  中国文化大道之源的《易经》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教导人民“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逸周书》载有夏代的禁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老子庄子都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老子的《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史记·孔子世家》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而况乎丘哉!”《荀子·王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持久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设想:“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传入中土的佛教文化信奉“万物生而平等”,人与人平等,人与其他动物也平等,杀生害命会遭到因果报应。

  在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所有生命出自一源,生生不息,自然整体的演化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人类应该爱护天地万物,自觉维护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这种以鸟兽昆虫具有与人类一样的道德心理,给中国古代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就是对保护动物的呼唤。

(耕田者。本文图片来源:红网)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湖中所含物质的矛盾统一体。地球上各大陆都有很多湖泊,总面积有2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中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全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000多个,总面积80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世界十大淡水湖分别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伊利湖、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大熊湖。中国十大淡水湖分别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呼伦湖、洪泽湖、南四湖、兴凯湖、博斯腾湖、巢湖、高邮湖。从区位和地理条件看,国外一些大湖多属几个国家共有,有的地处高原山区或沙漠之中,这些湖泊的所属国家目前尚无建设湖泊生态经济区的要求;从国家政策支撑条件看,中国已把鄱阳湖、洞庭湖列为国家级生态经济区,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洞庭湖属于盆地式沉积湖,既是一个过水洪道型湖泊,也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江河湖泊复合型生态系统。洞庭湖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1825年洞庭湖面积约达6,000平方公里,容积约400亿立方米。1995年湖面积减为2625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2001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南时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洞庭湖盆地面积1.88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现代沉降速率洞庭湖区每年平均为10.45毫米,鄱阳湖区每年仅为0.35毫米。洞庭庭势必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有关统计表明,中国26个代表性湖泊,目前仅剩6个可在净化后提供饮用水。洞庭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水污染形态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面源、工农业污染与城镇生活污染以及土壤中铁、锰、镉重金属污染等各种污染,加上畜禽养殖、珍珠养殖、网箱养殖、苎麻脱胶等污染,加剧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氮磷和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饮用水源水体遭到严重破坏,华容、安乡、南县等地出现了“水窝子没水吃”的局面。

  湖泊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经历了水侵人、人避水、人争水和人亲水的四个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反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践行之路

  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理水环境污染。如果只追求局部的、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环境被污染了,水变脏了,空气变坏了,动植物繁衍生息场所破坏了,人类宜居的生存空间糟蹋了,老百姓连新鲜空气也吸不上,干净的水也喝不上,执政党和人民政府迟早就有可能被人民所唾弃。怎样实现人类与湖泊和谐共生?怎样搞好洞庭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些课题都需要人们用行动作出正确的答案。

  一要按照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实现湖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湖区特色的生态城镇和新农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要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生态产业,采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适用技术,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要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大湖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吸收国内外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把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最有特色生态经济示范区、世界著名风景生态城市群落。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力戒奢侈浪费和不良消费,强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五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新格局。

  六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遵循前瞻性、系统性的原则,着重解决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功能分区上,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内在联系,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