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女儿能顺利考上大学,今年3月份开始,长沙的谢女士将女儿送到龙文教育广益分部,花了10.3万元进行全日制培训。原本期望通过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女儿能提升成绩得偿所愿,然而,高考成绩出来后,成绩只有243分。校方对此表示,老师已经尽了力,是“女儿太笨”,谢女士对这一说法颇有不满。(7月20日中国青年网)
花天价将孩子送进高考培训班,成绩却不如培训机构事前声称的那般理想,“保过”二字并没有起到之前的承诺效果,是培训机构信口开河,为挣取家长的成绩保证金不择手段吸引生源?还是家长太过盲目信任,将孩子成绩完全寄托于课外辅导?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化解,保过班没保过的责任又该谁来负?
其实,每年高考后总会涌现出因为考生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衍生出家长与学校、辅导机构的各种矛盾和闹剧,高额的学费和培训辅导费没有换来相应的成绩,家长恼火失望,培训机构也是各种理由推脱逃避,每年的相关新闻也会“恰逢其时”地出现,归根结底是关注的背后依然没有触及问题的源头。
将孩子送进辅导班,希望借助学校之外的力量为孩子高考再添一把旺火,家长初心虽好,但有没有顾及孩子是否适合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呢?孩子能不能适应学校课业负担之外的培训,题海战术之外还需精力应付补习,对孩子来说会不会适得其反?这是其一。另外,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仅依赖培训辅导的外来之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还是要看孩子的学习资质、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所谓的“保过班”“冲刺班”“名校名师”不过是招生的噱头,能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主要还看孩子的接受和吸收能力,家长不惜花天价盲目信任广告本身就是不理智的举动。
再则,家长与培训辅导机构的协议不应停留在口头应承上,事先的预测与评估必不可少,事后的白纸黑字也是可依据的争辩条文。如若培训机构真正打出“保过”的招生牌,那么应该根据孩子的资质和之后成绩可提升的空间做出相应预测,成绩能提高多少这条线不能含糊其辞,做好这一点,其“保过”班的招牌才不会招人蜚语。而家长就更应该具有维权意识了,事先与培训辅导机构达成书面协议是可参照的后续保障,补习之后孩子成绩能提高多少?成绩不尽如人意承诺方应该做出怎样的补偿?补偿机制又该如何设立,这是家长与补习班双方都应该明确的。
文/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