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对网络词汇要做到“因词制宜”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雪营 编辑:夏熊飞 2016-07-20 00:17:5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进行了盘点。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词汇是我们观察社会的窗口,是网络媒体与语言文化结合的产物,我们对网络词汇的态度经历了从“不屑一顾”到“重视研究”的过程,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词汇,笔者认为,要区分不同情况,做到“因词制宜”。

  可以说,从网络词汇诞生之日起,争论就未曾停止过。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这体现了大部分网民对于网络词汇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认为它可以丰富汉语的构成;但一些专家也会深切担忧,认为网络词汇鱼龙混杂,污染了汉语言体系。

  对于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词汇,一方面,不能“一棒子打死”,因为它产生的本源在于宽松、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于人们开放、灵活的思维,我们应该为其提供好的土壤,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网络世界继续;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对一些低俗、粗鄙、没有实质意义的网络流行语要及时剔除。“宽严相济”才能去粗存精,让健康的网络词汇成为汉语言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要站在“语言的本源”的角度来看待网络词汇。语言的第一功能是“用来交流”,对于一些昙花一现的网络词汇,要“无为而治”,比如,“大哥大”“9494(就是就是)”“来我空间踩踩”,等等,这些“曾经的”网络流行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基本销声匿迹;对于低俗的网络词汇(此处省略一百字),对语言的发展毫无裨益,徒增负担,甚至将汉语言带到歧路,要大刀阔斧地砍掉;对于全民通用、意蕴深刻、生命力强的网络词汇,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积淀,可以适时收进词典,比如“山寨”“草根”“粉丝”等词汇,就入选了2012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只有“因词制宜”,才能激浊扬清,不断沉淀语言的精华。

  经典与流行齐飞,语言共长天一色。当强大的网民把“家有千金,行止由心”翻译成“有钱,任性”;把“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翻译成“重要的事说三遍”;把“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翻译成“主要看气质”等等,我们在感悟古代汉语的经典与美的同时,也感受着网络语言的灵动与活泼。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在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一场文化大变革。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词汇,宽严相济,因词制宜,那么有理由相信,现在的一批网络词汇,也能够成为未来的经典。

  文/郭雪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