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麟 编辑:康晓乔 实习编辑 陈佳婕 2016-07-12 11:34:17
时刻新闻
—分享—

  献给绿色的赞歌

  ——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经济日报记者 刘麟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精辟的论述,阐释了绿色发展理念厚重而博大的战略意义。

  7000万湖湘儿女,捧饮着“四水”的甘甜,采集着青山的仁爱,分享着流淌的旋律,聆听着波涛的音韵,纵情描绘三湘四水的宏伟蓝图,尽情唱响绿色发展的时代赞歌!

   一、主动作为 先行先试

  2007年底,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1年3月,在株洲湘江风光带,来湘考察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从抓好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上入手。在长沙橘子洲头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叮嘱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出了效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希望继续把推进“四化两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似响彻云霄的号令,吹响了湖南绿色发展的号角;春天的声音,奏响了还原自然的序曲,放飞了蓝天白云的梦想,描绘了青山碧水的希望……

  湖南以绿色规划为引领、绿色改革为动力、绿色治理为重点、绿色转型为目标、绿色共建为依托,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形成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模式”、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和区域经济自主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

  站在时空交汇的重要节点上,处在湖南发展的关键时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习总书记还鼓励7000万湖湘儿女,以长株潭试验区为龙头,谱写建设美丽中国湖南新篇章。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开启了湖南绿色发展的新征程。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说,“一带一路”深刻改变着湖南的“经济坐标”,湖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省长杜家毫说,湖南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出击,才能奋发有为。几年来,湖南的发展状态、产业业态、经济质态、环境生态以及干部群众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任务超进度完成,主要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坚持顶层设计,谋划绿色发展“路线图”

  湖南制定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确立了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的目标、明确了分“三个阶段”推进的步骤、提出了实行“十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探索“六条新路子”的任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在试验区844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划定46%的禁止开发面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将长株潭三市结合部522.87平方公里区域划定为生态绿心,禁止和限制开发区面积高达89%;省人大颁布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是全国第一个为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的地方法规。

  2012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覆盖全省的绿色战略规划体系与推进机制全面形成。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2015年11月,湖南“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高位置,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同步”作为发展路径,提出了加快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发展绿色现代化农业等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第三阶段任务,两型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初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6年5月12日,在森林覆盖率达67.7%的“林中之城”郴州,徐守盛指出,绿色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绿化,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上的重大变革,绿色是导向、是路径,发展是根本、是目标,只有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打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共建共生的发展新视野、新局面。

   三、坚持先行先试,下好绿色改革“先手棋”

  先行先试权,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大的政策。为放大这一政策效应,湖南抓住绿色改革这一“牛鼻子”,以挂“高速挡”的劲头来抓改革,努力破解体制机制瓶颈制约,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工业准入退出提升、政府两型采购等为重点的十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绿色改革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

  创新市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使生态价值“更高”。“谁多消耗、谁多买单”,2012年2月,长沙率先打破“一刀切”水费模式,全面推行阶梯水价,7月,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12月,长株潭三市试行居民阶梯气价;“多排污就得多花钱”,用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2011年长株潭试点,2014年扩展到湘江流域八市所有工业企业,并先后批复成立省交易中心和9个交易所,累计实施市场交易近1000次,收缴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交易金额均过亿元。

  创新产业进退与土地管理机制,使资源环境“更优”。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近年先后否决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500多个;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两型需求导向,“十二五”全省两型采购超过4800亿元,拉动9600亿元社会需求;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成功探索出农民安置、城市建设、开发园区、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等节地模式。

  创新政绩考评与责任追究机制,使环保责任“更重”。2013年8月,湖南省组织工作会议疾呼:“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但不能简单以GDP增长定升迁。”全省根据39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在长株潭试验区率先试行绿色GDP评价;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和《湖南省重大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党政同责为核心的涵盖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环保“责任清单”。同时,还率先对湘江流域各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坚持两型惠民,展开绿色治理“攻坚战”

  2014年6月,徐守盛号召全省“向污染宣战”,打好以湘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攻坚战,消除水污染的“心腹之患”;打好以长株潭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大气污染的“心肺之患”;打好以土地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消除土壤污染的“心头之患”。

  围绕水更清,打好水污染治理战。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专门颁布《〈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实施方案》,将湘江污染防治工作逐年逐级分解下达到湘江流域各县市区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湘江流域八市市长向省长递交责任状。通过治理,长株潭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流域重金属平均浓度逐年下降,湘江干流水质连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省主要江河Ⅲ类以上水质达到96.9%。

  围绕天更蓝,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制定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特护期联动响应工作机制。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PM2.5实时监测和数据覆盖全省14个市州;强化排放源头治理。围绕湘江两岸的绿化和美化,建成长约130公里的湘江风光带;持续不断加强全省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多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及全省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大幅提升,2015年全省无严重污染天气,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284.3天,占比77.9%,与2014年相比,长株潭及岳阳、常德、张家界等6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上升8.1%。

  围绕地更净,打好土壤污染整治战。完成洞庭湖区、衡阳盆地、湘江流域南部等8.75万平方公里地区调查采样;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衡阳、湘潭、郴州等市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为平台,2013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发行67亿元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带动近200亿元投资;探索出“分户减量、分散处理”和“以县为主、市级补贴、镇村分担、农民自治”模式,被誉为“农村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2015年,湖南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覆盖唯一试点省份。

   五、坚持科技支撑,开创绿色转型新格局

  湖南人深深懂得,要解决能源短缺、雾霾、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只有坚持科技支撑,才能开创绿色转型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对湖南的深情叮嘱时刻回响在湖湘儿女的耳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以自主创新引领带动,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湖湘儿女思想上形成一条心、行动中形成一盘棋:依靠全国第27位的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全国第17位的政府研发投入,取得了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8位的创新绩效和第10位的综合创新能力,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创造了全国瞩目的“自主创新湖南现象”。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在全国首创的政府两型采购有力地推进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加强自主创新,让产业绿起来。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世界运行速度最快列车的牵引电传动系统、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一系列世界领先、国内第一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湖南呈井喷式涌现,填补了空白,惊艳了世界。

  开发推广“物尽其用”技术,让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来。在推进垃圾“资源化”的同时,积极完善城市矿产回收体系。再制造技术的研发推广使湖南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长沙市获批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开发推广综合治污技术,让城乡环境美起来。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启动大气治理重点项目,全面推广普及先进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针对公共交通大气污染问题,推广绿色公共交通技术,长沙地铁2号线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地铁样板,长株潭城区出租车已全部置换为天然气或油气双燃料车;重点推广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分质回用集成、电化学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渣资源化再利用等技术,工矿区废水治理得到强化,土壤修复全面推开,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六、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这是一场示范普及、绿色共建的“大合唱”。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湖南注重将两型标准化、具体化、普及化,打造出一个个可见、易学的两型样本,激发每个社会主体参与两型建设的积极性,成功把原本“高大上”的工作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制定标准,使两型创建行有所依。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两型社会”“怎样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出台了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43项两型地方标准,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资源环境因素,细化成评价细则和标准,成为实践的度量衡。

  树立标杆,使两型创建学有榜样。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各领域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培育一系列鲜活的范本,引导全社会学习两型、践行两型、建设两型。

  宣传普及,使两型创建遍及城乡。着眼于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培育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以社区和家庭为重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多媒介宣传,提高绿色文化普及程度,大力传播“两型为人人,人人可两型”的理念,在全社会厚植两型文化。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洞庭湖历来是长江流域的“生态之肾”,也是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湖南正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徐守盛告诫全省:“青山绿水是大自然对湖南的馈赠。巩固绿色优势,留住绿色福利,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湖南绿色发展时代已经来临。站在岳麓山下的长沙橘子洲大桥上,凭栏望去,桥上车来车往,桥下百舸争流,一种充满生机的绿色脉动,和着湘江古老而年轻的涛声,伴随“五化同步”的前进脚步,一浪一浪地扩展,奔向洞庭,奔向长江……

  (原载7月11日《经济日报》1版 本报有删节)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