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醴陵彩墨彩松鹰纹瓷瓶,国家二级文物。
“瓿王”——商兽面纹巨型铜瓿,国家一级文物。
商兽面云纹铜铙,国家一级文物。
商兽面鸟纹提梁铜卣,国家一级文物。
胡耀邦题“何叔衡同志故居”原件,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铜龙,国家二级文物。
长沙晚报记者 李广军
今年国庆节,位于宁乡县黄材镇的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将开馆,届时,宁乡县文物局收藏的700余件文物都将在这里与游客见面。本报5月27日《国宝级“瓿王”将亮相》一文披露此消息后,很多读者纷纷打来电话,想知道究竟有多少珍贵文物将在博物馆展出,是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文物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近日,长沙晚报记者来到位于宁乡县玉潭街道振兴北路的宁乡县文物局,探营该局库房,第一时间为市民带来有关这些珍品的独家报道。
库房
看似普通其实防护严密
进入库房要经过多道门
宁乡县文物局的所在地,是县城的老城区,周围依然保留着独门独户的格局,在城市的繁华中独享一份静谧。
县文物局是一栋普普通通的4层楼房,只有大门口挂着的牌匾,提醒这里就是为省内乃至全国考古界学者所瞩目的“宁乡铜器群”研究的重要地点。时不时有市民从门口经过,偶尔探头张望一眼,但并没有看到什么特殊之处。如果不是熟悉内情的人士提醒,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在这栋楼的库房内保存着700余件文物。
文物局的库房就在大楼内,这里可谓防护严密。要到达这里,需要经过上楼的两道铁门,再加上库房的两道防护门,连开数把大锁,才能得其门而入。
“我们这里管理坚持‘专人、专库、专业’的原则,24小时值守,监控系统全天候,而且与110报警系统进行了联网。”宁乡县文物局局长李乔生介绍,按照要求,进出库房严格执行至少两人同进同出制度。库房安全、坚固,包括各种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等设备和措施齐全。
共700多件文物存放于此
设专柜重点保管贵重藏品
在这样的严密保护下,库房内共保存了700多件文物,包括古青铜器、铁器、玉器、瓷器和纸制品等,其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4件,还有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78件。
“对于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价值贵重的藏品,我们设立了专柜,进行重点保管。”打开数道铁门,李乔生边走边介绍。
库房面积不大,但一切井井有条。只见一排排专柜内,一件件青铜器静静地躺在里面。如果不是有专家在旁边介绍,记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之大。
文物
“瓿王”有点像农户家的水缸
沩水上游发现青铜器300多件
一进库房大门,记者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坛状青铜器摆在一旁。看得出来,它是一个容器,与农户家的水缸有些相似,圆体、敛口、广肩、大腹。“这个就是‘瓿王’——商兽面纹巨型铜瓿,通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肩径89厘米、重61.9公斤。该器是目前所见商代铜瓿中体形最大者,国家一级文物。”李乔生介绍说。瓿,是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跟绝大多数宁乡青铜器的出土地一样,“瓿王”也出土于沩山脚下的炭河里。据初步统计,沩水上游流域共发现青铜器300多件,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乐器——铙、钟;酒器——尊、卣、壶、瓿等盛酒器,爵、角、觚等饮酒器;饪食器——鼎、簋、敦、盘;兵器——戈;生活用器——镜、灯、烛台、带勾、薰炉、文房用具。
小孩河中游泳发现“瓿王”
村民山中采药挖出两国宝
商兽面纹巨型铜瓿的出土,看起来很简单:2001年6月16日,黄材镇沩水河,4名小孩在河里游泳。他们在河中发现一个盆状的物品露出了水面,于是将这个物品捞上来后上交给了当地派出所。后经文物部门鉴定,这正是“瓿王”——商兽面纹巨型铜瓿。当地一位放鸭人后悔不迭,说他常在河岸边走,脚踏宝贝却不识宝。
“这是商兽面云纹铜铙,同样是国家一级文物。”李乔生指着铜瓿旁边专柜内的一件文物告诉记者,大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湖南发现最多。这件文物的发现很离奇:1993年8月,宁乡县枫木桥乡一村民在师古寨顶上采草药,结果遇到了一条蛇。村民一路追赶这条蛇进了一个山洞,结果在掏洞时挖出了2件铜铙。出土后,其中一件上缴到宁乡县文物局,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另一件被人贩运到深圳,后由公安部门追回,现藏于宁乡县文物局,也就是专柜内的商兽面云纹铜铙。
第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兽面鸟纹提梁铜卣,长32厘米,重5215克。1996年7月10日,宁乡县横市镇滩山村金塘红砖厂职工发现了这件文物。卣,是一种古代盛酒器,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记者看到,兽面鸟纹提梁铜卣呈碧绿色,椭圆形体,有扁平提梁,两端为兽首,器盖、器身有精美的图案。
宁乡县文物局库房收藏的第四件国家一级文物,是胡耀邦所题的“何叔衡同志故居”原件,这是1986年胡耀邦为何叔衡诞辰110周年所题的字。如今,依此制作的牌匾,悬挂于宁乡县沙田乡何叔衡故居的槽门上。2013年,何叔衡故居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0余件文物国庆与市民见面
现“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风采
在库房里,记者还看到了两件熟悉的文物——今年3月宁乡农民熊尚丰和肖爱民发现并上缴的一对宋代魂瓶。本报曾以《宁乡农民挖出文物主动上交》为题报道过此事。
在库房里,记者还欣赏了数件国家二级文物,其中包括西周云雷纹铜甬钟、唐菊蝶纹铜镜、东汉铜龙、清宣统二年醴陵彩墨彩松鹰纹瓷瓶、清隆慎金帽顶(清代武将用品)、元山水纹铜笔架等。
离开时,李乔生认真地对柜门上锁,门窗关严,拉闸断电,并记录下当日的出入库人员情况。他说,这里所有的文物都将在近期移交给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因为在那里,“安防、消防、技防系统都会上一个档次”。今年国庆节,青铜文化博物馆和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一起对公众开放,700多件文物将走出尘封的库房与大家见面,让市民真正领略“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的风采。
本版图片
均由宁乡县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