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胡信松 通讯员 姚广平
共享发展机遇,万亿央企资金入湘。这是2005年到2015年,湖南与央企共生崛起的数字支撑。
从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战略,到大批央企项目落地开花……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与72户央企开展对接,实施对接项目362个,与央企的合作,加速了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双方收获了“真金白银”。
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央企入湘步伐加快
“目前,园区已经引进了腾讯、微软、亚信、中兴通讯等电子信息与软件服务类企业1200余家,注册资本6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达150亿元,利税约6亿元。”5月24日,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更难得的是,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帮助地方企业与央企对接的同时,也把更多的湖南企业逐步地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长沙中电软件园作为湖南省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项目,从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便积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互联网+”、“双创”和“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
2005年,湖南提出与央企对接合作,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推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促成一个个对接项目在湘开花结果。
借助央企的优势资源,我省积极引进央企参与综合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引进中国铁塔、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湘建设“十大信息化工程”和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加快了我省信息化进程; 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央企入湘,建设了一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隧道,加快了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国家电网、大唐等央企在湖南投资新建一批电力项目,增强了我省能源保障能力。
我省坚持将中央企业签约项目列为省市重点工程,从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驻湘央企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对此,何明深有体会,“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政府的服务非常到位,企业能保持年均20%的增速,良好的发展环境功不可没!”
央企也敏锐地捕捉到湖南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湖南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目前,驻湘央企和科研机构已达90余家,2015年有32家驻湘央企进入湖南百强企业。
推动省属国企改革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央企的优势得天独厚,一个企业的入驻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但央企入湘给湖南带来的改变远不止如此。
借力央企,推动省属国企改革发展,大力推进省属国企股权多元化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进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国中化等央企参与省属国企重组整合,一批省属国企加快了改革脱困步伐,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为重点,引导优势骨干央企采取产业链对接、股权交叉投资、技术合作和新建项目等方式,通过并购扩张、资产重组等途径,与中船集团、中国诚通、中粮集团等央企开展战略合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加快了省属国企的主业发展。
借船出海,支持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借助央企海外资源和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湖南建工集团、湖南路桥集团利用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等央企的海外市场优势,开拓了对外工程承包市场。
在引进中央企业参与湖南国企改革过程中,湖南始终做到将企业不良资产剥离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后再与中央企业对接,不把包袱甩给央企。
从近年来与央企合作项目结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等领域项目数量和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5年12月8日,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湖南省政府共同推动下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开展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检测试验服务等三大板块业务,并通过产业孵化,培育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
我省坚持把央企对接合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注重资金对接与产业对接、技术对接、智力对接相结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通过引进中国建材、中国中材等央企,累计实施和完成技改、扩建、新建项目20余个,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引进中国南车、中航工业、中航科工、中国电科等央企,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建设长株潭航空城、湖南航天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拓展了我省产业发展空间,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央企入湘正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