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浏阳河颂》主创邓东源:用音乐讲好家乡故事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袁欣 编辑:康晓乔 2016-05-24 10:22:27
时刻新闻
—分享—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浏阳河》让世界记住了浏阳河、记住了长沙、记住了湖南。2000年以来,歌曲《又唱浏阳河》唱遍全国,让古老的浏阳河流进了年轻人的心田。23日晚,大型声乐套曲《浏阳河颂》在长沙音乐厅成功上演,在演出前夕,记者专访了该声乐套曲的主创、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听他如何用心、用音乐讲好家乡故事。

  用创新体现家乡故事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大型声乐套曲《浏阳河颂》运用了多种创新方式体现家乡故事,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邓东源介绍,“第一次用声乐套曲形式歌唱母亲河‘浏阳河’;第一次将浏阳古乐搬上舞台,用‘磬’这种古乐器奏出;第一次将浏阳河源头客家山歌原汁原味搬上舞台;第一次在我省实现了95把二胡与交响乐和大合唱完美结合表演歌曲《又唱浏阳河》,献给建党95周年,这个节目技巧性很强,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次磨合后得到了想要的效果。”

  为了扩大声乐套曲的受众面,邓东源从创作之初就埋下了“小心思”,“本次音乐会的15个曲目中有14个为全新创作,其中艺术歌曲占将近一半,歌曲的音乐动机选择、结构布局、演唱形式等均有讲究。而且,整个套曲中,流行风格、适合90后、95后的年轻人传唱的曲目占三分之一。而像《好山好水》、《在长沙,我等你》等这样风格的曲子,节奏明快、清新优美,很适合广场舞和其他群众文化活动采用。”

  用音乐讲述家乡故事

  每首歌都能引发共鸣

  在邓东源看来,作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向世界讲好浏阳河的故事,“《浏阳河颂》的构想其实从2014年底就开始酝酿了,词曲作家们从去年10月开始,深入浏阳河源头和沿岸采风,采集到了珍贵的浏阳古乐、客家山歌,有些唱腔和衬词很原生态,很韵味。创作出来的作品很生动、很接地气。”

  “接地气”“有共鸣”并不是停留在口号上,作品制作出小样后,先后7次召开评审会、作品试听会,主创团队反复听取专家、群众意见,有的作品前后修改11稿才最后定版。《浏阳河边稻花香》是唱给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对全世界有突出贡献的传奇人物。演出前,邓东源特意去了袁隆平院士的办公室,把这首歌放给了他听,“袁院士的眼睛做了手术,不准备来现场。他边听歌边打节拍,说‘非常悠扬,我要去现场’。袁院士的认可让我备感欣慰,很受鼓舞。”

  《浏阳老酒》讲述的是一个游子在哪里都要带着一瓶家乡酒,喝的是乡愁。这首歌创作出来后,主创团队把它放给了一家三代都做老酒的小作坊老板听,“他们三代人听得眼泪哗哗地流,都哭了,觉得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现在,他们家决心要把浏阳老酒发扬光大,做大做强,让我觉得很感动。”邓东源说起歌曲背后的故事,感慨万千。

  用情结打造家乡故事

  半年瘦了11斤

  从《又唱浏阳河》到大型声乐套曲《浏阳河颂》,为何一直围着浏阳河做文章?邓东源坦言有浏阳河情结,“我外婆是浏阳人,我天然地就对这条河充满了感情。所以一直琢磨着想写一系列关于浏阳河的东西。”

  从创作到演出,邓东源半年瘦了11斤,他认为最难的是超越自己,“关于浏阳河的作品,很难有一首能超越《浏阳河》、《又唱浏阳河》。我们想了些办法,做了些创新,还是很有含金量。著名作曲家刘振球老师应邀担任本次声乐套曲音乐总顾问,他最初认为,本次能推出两三首好作品就不错了。听完全部音乐后,刘老师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认为有一半多的歌曲有传唱基础。”■记者 袁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