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浩瀚璀璨的传统文化和工艺花苑中,珐琅工艺无疑是别具风姿的一支瑰宝。几千年来,无数的工艺大师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再加以开拓创新,让珐琅工艺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元朝。其制造技艺与艺术创造理念受到中华文化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铜铸胎珐琅器。
林辉,1959年生于福建莆田江口,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的第五代传人。林辉从小就钟情于珐琅工艺,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中,更是将这一传统工艺继承并传扬海内外,并被世界景泰蓝大王陈玉书主席授予“福建景泰蓝大王”的称号。上世纪70年代,这门宫廷技艺迎来“寒冬”,因为工序多,售价高,市面上乏人问津。祖传手艺到了不能养家糊口绝境,父亲一度拒绝林辉接班。“可能是一种缘分,我从小喜欢做手工活,对景泰蓝情有独钟。”林辉说,父亲不肯教,他只能悄悄学。
继承了父亲手艺的林辉,却迫于生存,开始制作补鞋机贩卖,“一个月能赚200多块钱,当时国家干部的工资也不过30多块呢。”时过境迁,林辉仍流露着匠人的神气。林家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空暇时,林辉仍敲敲打打,做一些景泰蓝工艺品自己把玩,他说,“这是不能断的根。”
他对充满离奇而曲折的珐琅工艺传承历史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在20多岁之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祖上代代相传的珐琅工艺发扬光大。2000年后,林辉远赴西班牙经商,把敲敲打打的爱好带到了异乡。缺乏材料,林辉就动手做专门烧制景泰蓝的电炉,点蓝所需的矿石颜料,就拜托返乡的亲友捎来。在这般“艰难”条件下诞生的景泰蓝工艺品,却意外大受西班牙人和海外华人的喜爱,门庭若市,表示要购买收藏。林辉窥见了渐渐复苏的景泰蓝工艺品的市场,老技艺迎来新生机。
2012年,近50岁的林辉回国办厂,专门制作景泰蓝工艺品。林辉发现,在莆田已经难觅景泰蓝匠人,他不得不北上请人帮忙,而在莆田景泰蓝独有的工序上,外地工匠不会,他又必须亲自“上阵”,老骥伏枥,一阵唏嘘。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他创办了“万物宝艺术品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对珐琅工艺继承、研究和创新的历程。
莆田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既完美结合了莆田出色的雕刻和铸铜工艺,也保留了原始的明代景泰蓝制作工艺,但现在仍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已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遗。下一阶段,林辉计划在莆田开设一个景泰蓝展览馆,作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他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莆田景泰蓝。
无论古今,精美的景泰蓝必须是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掐丝整齐匀称以及镀金灿烂光亮。林辉也想另辟蹊径。除了保持和莆田学院及莆田工艺美术学院的合作,他还考虑引入年轻人的创意,尝试将景泰蓝工艺用在家具、手表、皮带等日用品上,兼具美观和实用。但制作繁琐,动辄上万的景泰蓝工艺品,如何实现“日用品”化,是摆在林辉面前的头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