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十八洞村与菖蒲塘村的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曾小颖 编辑:康晓乔 2016-03-08 10:58:3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专题十八洞之春 “精准扶贫”启示录

  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湘西报道
  
  这里的春天不再“静悄悄”。3月5日午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旋律飘来,78岁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民施成富老人眯着眼,满意地看着村里游人如织。
  
  就在几年前,十八洞还是个萧条的苗寨穷村。过完年后生们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家种田,就算到了春耕村里也是“静悄悄的”。这样的状况在两年多前得到根本改变,不仅是村里通了水泥路和宽带线,桃林、果园、农家乐像雨后的春笋般萌发出来,“后生们愿意留下了,游客也来了”,施成富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比以前70多年都大”。
  
  正如同村民们所传唱的那首《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显著的变化就源自两年多前,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工作。就在十八洞村,习近平在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
  
  两年多过去了,精准扶贫“精准”在何处?成效如何?2016年春节过后,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沿着习总书记当年的足迹,探访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菖蒲塘等湘西扶贫开发重点村,爬山进寨,蹲在田间地头听村民们说咱村自家两年多来的“精准之变”。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精准之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老人的老伴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现在,习总书记曾造访过的施成富、龙德成家里,开起了农家乐“成富家厨房”,生意红火。

2016年2月17日记者见到,习总书记到过的施成富、龙德成家里,开起的农家乐“成富家厨房”,生意红火。

  施成富“富”了,正月未过,施家的木楼里已挤满了游客。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这座农家小院,如今是十八洞最红的农家乐“成富家厨房”,还兼作村里苗绣合作社的展厅。
  
  2月28日中午,“成富家厨房”四张桌子,已经开出了六桌饭菜。按照每位30元的餐标,收入已经过千。眼看上门的游客更多了,施成富招呼儿子施全友装烟“拒客”,推荐大家去别家就餐。“太赶了做不好饭菜,可不能坏了咱十八洞的名声。”
  
  新修的厨卫干净敞亮,自家种的蔬菜和火塘上熏的苗家腊肉更让客人赞不绝口。看着生意日渐红火,“成富家厨房”又添置了消毒柜、冰箱和大屏幕液晶电视。“冬天天气冷,消毒柜出来的碗碟干燥又暖手;有了大电视,游客们就能围着火塘唱唱歌,多待上一会……”掌勺的儿媳孔铭英介绍,这是村里组织外出考察学来的农家乐“精准模式”,要提升客人的“消费体验”。不光如此,“连咱们房前的桃树都会是城里人来‘私人订制’。”
  
  原来,十八洞全村225户村民每户都栽种了10棵冬桃树、10棵黄桃树,通过十八洞APP和电商平台,将每株桃树的采摘权按每年418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再以摘桃拉动乡村游。现在,部分桃树进入挂果期,已被消费者认购。
  
  更难得的变化,发生在曾对习总书记问“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的石拔三大姐家中。石大姐家没有壮劳力,这样的兜底户在以往的扶贫中从来是老大难问题。而现在,石大姐的丈夫施齐文自豪地说,“我是股东”。
  
  原来也有几次扶贫队进村,给他家送猪仔、鸽子来养殖,可缺乏劳力也有些心灰意冷的施齐文,不是卖掉了换钱,就是半途而废。
  
  而现在,施齐文“入股”的是十八洞村在外流转千亩土地建起的高标准猕猴桃基地,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全村225户农户以直补扶贫金共同投资,“全村人都是股东,全村人也都是果农”。
  
  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没在政策之外多花一分钱”,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解释,针对市场找准项目、发动村民“合股”能真正激发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变上面撒钱“来扶贫”为村民自发“我要富”。这样的扶贫经验完全可复制可推广,比如与十八洞村合作的猕猴桃合作社,龙秀林透露,今年又扩展了两千亩,将带动三个乡镇贫困人口2352户9444人,采取十八洞村模式脱贫。
  
  等到今年秋天第一批猕猴桃收获,施齐文插过话来,说大伙想“送一篓猕猴桃上北京,请总书记尝尝咱们的成绩”。

[NextPage]
  
  【菖蒲塘村:果园里的“供给侧改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深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土家族聚居的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他走进生态水果产业基地,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深秋时节,瓜果飘香,在土家族聚居的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他走进生态水果产业基地,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凤凰县廖家镇菖蒲塘村,贫困农妇雷志萍在合作社里嫁接猕猴桃果苗。“菖蒲塘模式”的嫁接技术输出,让她每个十秒都能收入0.2元。

2016年2月19日,凤凰县廖家镇菖蒲塘村,贫困农妇雷志萍在合作社里嫁接猕猴桃果苗。“菖蒲塘模式”的嫁接技术输出,让她每10秒都能收入0.2元。

  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50多岁土家族汉子王邦喜很出名,他就是“总书记让过路的那个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菖蒲塘村的果园里调研时,看到王邦喜等几位村民挑着柚子迎面而来,就侧身为他们让路。
  
  那天的事,王邦喜记得很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查看成片的柚子林、桔子林,还帮村民摘下两个柚子,后来大伙围住总书记争着送柚子,总书记笑着伸出一手指说“就拿一个。”
  
  那时菖蒲塘村果园里的是普通蜜柚,王邦喜觉得可惜——要是今年秋天来,就能让习总书记尝尝菖蒲塘新试种的红心蜜柚、橙柚,“更甜、更水润,好剥皮”。
  
  菖蒲塘村支书王安全告诉记者,每当市场上有了水果新品种,村里就会抽人抽地,试种一小片,组织能人把新果树的栽培技术要点摸清,市场调研成熟,再向全村推广,进而推向周边县市乃至省外果农。想技术升级,“先看看菖蒲塘栽啥”,成为了湘西果农们口口相传的经验。
  
  两年多来,菖蒲塘村砍了百来亩柑橘改种柚子,猕猴桃地里也改种了更走红的红心品种。“也是被逼”,王安全说得坦率,菖蒲塘村种了三十多年水果,同一种水果去年六块今年七毛的“惨剧”也遇上过好几回。正如习近平在此调研时勉励大家闯市场抓科技,菖蒲塘村这几年时刻跟踪市场、保持技术革新,走出了一条果园升级、技术输出的产业新路。王安全认为,“这也算果园里的供给侧改革吧。”
  
  在菖蒲塘,“果园供给侧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大户,还有贫困户。靠果园技术输出把剩下的贫困户“推出去”——借助菖蒲塘专业种水果三十多年闯出的大名声,带着向周边乃至邻省的果园做技术输出,卖苗木或上门嫁接。
  
  3月1日一大早,42岁的贫困户农妇雷志萍坐在村里的猕猴桃嫁接合作社里忙个不停。用小刀削开砧木,轻轻插上果苗,再用胶带裹上……十秒钟的功夫一株猕猴桃嫁接苗就加工完成,工钱0.2元到手。没风险零成本,只要一双手“每分钟能赚一块二”,这样的脱贫速度让雷志萍满意。
  
  菖蒲塘村不是贫困村,但也存在着“最后的贫困”。像雷志萍这样的贫困户在菖蒲塘还有20户,他们或是家中缺乏劳动力,或是因病遭灾返贫。王安全说,如果让贫困户自己开果园闯市场,显然他们投不起钱更扛不起风险。
  
  不光在家做嫁接苗,在村里组织带动下,雷志萍还加入了菖蒲塘女子苗木嫁接队,“开春嫁接幼苗,夏秋嫁接老树,椪柑、猕猴桃样样都干,一去就是一两个月。”雷志萍说,自家靠嫁接去年赚了两万多,“公公的药费小孩的学费全有着落了。
  
  现在,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有百来号人,她们凭着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常年奔忙在省内和临近的川渝云贵等省市,走南闯北赚大钱,去年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十八洞与菖蒲塘村并非聚光灯下的光鲜“盆栽”。不论已经脱贫的施成富、王邦喜,还是正在奋斗的施齐文、雷志萍,他们的精准扶贫故事可学习可推广,有着鲜明的示范作用与样本效应。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介绍,通过践行精准扶贫理念,湖南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仅2015年,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和资产收益等精准帮扶方式,湖南就有110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然而,截至目前,湖南尚有465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武陵山、罗霄山两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中,根据计划,都要在2020年前脱贫摘帽。可以说,这些“最后的贫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细化脱贫攻坚政策举措。王志群称,湖南将在建档立卡、“五个一批”、提高扶贫成效、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强考核督查、提高扶贫队伍素质六方面下功夫,力争实现2016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10万人的目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