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科技永不能冷落,人才绝不惧破格

来源:红网 作者:余祖欣 编辑:夏熊飞 2016-03-06 00:17:30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高度肯定了屠呦呦所取得的成就。屠呦呦成为1986年以来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首位普通劳动者。李克强在报告中说,2015年我国的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月5日人民网)
  
  万余字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历史性地将屠呦呦名字写入,寥寥数句、字字千金。可以说,总理的一句“振奋和自豪”,使得这一“特例”成为屠呦呦的另一份褒奖与荣耀。
  
  诚然,屠呦呦的贡献无需赘言,这位穷其一生躬耕于医药学领域的“三无”科学家,用诺贝尔奖换来了世界范围内的尊重与赞誉。而相较各方舆论的吵杂喧嚣,在肃穆的“两会”中能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认可屠呦呦,不可不谓其寓意颇深。事实上,早在“两会”筹备阶段,各项内容就已然定立了从实、从效的风向标,要“谋民生、接地气”,也正是基于此,广集众谋、耗时数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中央人民政府交予群众的一份庄严的“答卷”,而字字玑珠之中,屠呦呦的身影确实成为一抹特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中国的崛起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而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大面提及“创新驱动”,同时以个人成绩作为一个领域的示范,足以凸显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
  
  然而可惜的是,在国家层面不断捧高科技人才的同时,以往同样有一些人才因不同原因遭到社会、媒体的冷落,其平凡生活之下,却有可能隐藏着重大科技价值。恰如一鸣惊人的屠呦呦与其团队,虽是获取了至高褒奖“诺贝尔奖”,但背后的艰辛与可能被埋没的风险同样存在,幸甚,这份荣耀来的不算太迟。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予其支撑的人才,表面上看,屠呦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破格,但在其背后,是屠呦呦所代表的一种国家层面的爱才导向。不妨严肃些说,这份赞誉,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科学的敬重、对人才的敬重;代表了面向社会、面向人民的坚实允诺。
  
  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英雄,这英雄可以平凡正直,也可以大功伟岸,既可居庙堂之高,也能处江湖之远;这英雄的荣誉与付出高度匹配,这英雄的人格与贡献同样可贵,这也是中华民族榜样所应有的“正能量”。屠呦呦自然代表不了整个医药学乃至全国科技领域,但正是这样一名“领头羊”,赋予了人们具象化的思想归宿,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了明确的寄托和前景光明的延展。
  
  信号明确、方向规正,科技永不能冷落,人才绝不惧破格。
  
  文/余祖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