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求求你,表扬我……张先生8年捐款20万,主动打电话给报社求表扬。是沽名钓誉还是弘扬社会正能量?众说纷纭。
张先生在长春开了几家烧烤店,2008年以来资助了4名大学生,并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累计捐款20余万元。他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被评为2014年“长春好人”,这次“求表扬”,主要是想推广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中国传统观念鼓励人们做好事不留名,当“无名英雄”,默默奉献,低调行善。迷信一点的观念认为,做好事是为子孙积德,积德不可以声张,否则德行就要打折扣。正因为这些观点的羁绊,人们不敢高调行善。
其实高调行善,是对自己的激励和监督。人们做慈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满足感。媒体报道,舆论鼓励,无疑是对公益人的一种激励。慈善活动被报道后,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更加透明、可监督。谁是真做慈善,谁是作秀,一目了然,不敢作假。高调做慈善,更是在社会上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假如行善的人都怕被说成出风头,隐姓埋名,自然无法形成人人做好事的社会风气。
国内知名的公益名人、公益基金、公益组织屈指可数,没有高调“扬善”是重要原因。不被人知晓,就鲜有人加入,起不到应有作用。相比之下,国外的公益传播做的非常到位。去年的巴黎气候峰会上,各个国际知名公益组织都大显神通,争夺话语权。甚至,在巴黎的共和广场上摆上了2万只鞋子抗议气候变化,抢了新闻头条。
很多人自己不高调行善,还见不得别人“高调”。陈光标是国内少数几个高调行善的代表,把捐款堆成一面墙、穿着军大衣学雷锋……被看作另类,被说成出风头。这种舆论环境之下,没有“不怕挨骂”的勇气,还真不敢高调行善。
因为人们关注少,经济效益小,新闻媒体对公益报道也“不感冒”。其实,报道公益事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恰恰因为关注少,就更需要加大报道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公益行为,投身公益事业。目前,新闻媒体报道公益行为,也大多是报道贫苦家庭生活困难,向社会好心人求助。往往认为报道的人物故事越悲惨,越能博得人们同情,就越能宣扬公益理念。实际上,公益传播光靠“苦情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注入正能量。
普通人的公益行为很少受关注,官员慰问困难户却一次不落地被报道。政府官员下基层慰问,身后跟着一大堆记者,总要让困难户一字排开,拿着慰问金、捧着慰问品,拍完照、摄完像,慰问才算结束。这样的“高调行善”不足取,没有保护困难户的隐私,伤害了自尊,更像是施舍。如此“高调”还是少些为好。不伤害帮扶对象的自尊,是高调行善的前提。
帮助了困难群体,宣传了公益理念,弘扬了正能量,这种高调行善,值得点赞。
文/班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