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利用好新媒体,及时更新发布政务信息似乎一直是我国政务工作的软肋。近日,中山大学政务APP(客户端)研究组发布2015年国内70个大中城市政务APP的使用调查数据。调查显示,其中69个城市共有政务APP316个,平均下载量为7.8万次,一线城市的渗透率较低,六成政务APP在3个月内从未更新。
读罢这则新闻,心想,这样的数据很容易被广大的人民群众贴上政务“懒政”、不作为的标签,我们也习惯了这样去揣测。报道显示,下载量方面,261个可获得下载量信息的政务APP,下载总量仅为2476.9万,不到许多商业APP(例如微信、QQ、支付宝等)下载量的1/10。工商服务类和文化体育类的政务APP平均下载量甚至不足1000。不足1/10——这结果把这类型的政务APP摆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商业APP核心追求的可用、可读、有趣的理念,放在政务APP这里,并没有什么作用,“沉睡”也是意料之中。至于系统更新较差、界面设计跟功能过时、使用率低等问题的出现,也就有了解释。
这样的情况与早前出现过的“僵尸微博”颇为类似,某些政务微博在发布了第一条微博之后便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动态和信息的更新,被许多网友诟病。如今这“沉睡”的客户端大有赶超当年之势,不难猜想,公众对政府的脸谱化形象再添一笔。脸谱化最初来源于戏曲,后来与传播理念相嫁接,形容在传播认知程序中的刻板印象、刻板成见,成为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及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如今,大众传媒所构建出来的“拟态环境”已成为公众重要认知的来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人对许多地方的政务工作也不乏这样“脸谱化”的看法。“互联网+”思维等趋势现在正火热,在我的印象里,许多地方的政务也开始了新媒体政务工作的进军,但是对待这一事物的态度却是敷衍了事,把建立客户端当成形式上的任务,能拖就拖,然后建成之后任其“荒芜长草”,阅读量和用户数也不是其关注的目标,本末倒置。
其实,在重大的政策方针和许多事件面前,政务APP拥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其不作为的思想主导以及谨慎的做派,加上信下不信上,信访不信法的固有群众思维,导致在使用方面,政务APP渗透率较低,政府对此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多种因素让本该发挥沟通、信息交流作用的客户端无用武之地,这并不利于政府政务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政府打造与民沟通的桥梁。习近平在2015年年末发了第一条微博,引起网络热议,是利用新媒体打造亲民形象的典范。况且,一带一路的战略之下,对外的战略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明显,我国大部分官员还不善于讲好故事,也不懂得在国内如何首先开展好这项工作,对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没有做到位。
虽说现在的媒体趋势复杂,但是追求内容的核心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公众的阅读习惯。怕的是政府政务的脸谱化形象定位与固化的思维僵住了客户端改进的脚步。在此次新闻中,仅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对政务APP的功能及设计表示满意,对于政务APP整体表示满意的也不足四成。所以,改变思维模式,利用好新媒体这一载体,吸引客户端的用户才是解决之道。在2015年4月份的时候,武汉市政府就对政务网站采取了两周不更新、三月不回应将关停的整改方案,实行“单项否决”。时常“沉睡”的政务APP背后,其实与政府的政务工作形象息息相关,如果不加以改进,媒体助推下,公众对政府的脸谱化形象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最终带来的只是更多的不信任而已。既然可以改变,何不趁此机会做好它呢?
文/梁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