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高校改名热”的背后亦是现实悲凉

来源:红网 作者:王彬 编辑:刘艳秋 2016-01-21 00:07:5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存续了半年多之后,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四川医科大学”的校名再次更改,新校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资料显示,“四川医科大学”前身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1月19日中国网)
  
  此事一出,惹得极大争议,进而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改名热”的思考。大多数观点认为,一流的大学不是通过一次次地改名形成的,高校不能整天忙着改名字,那只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应把心思放在办学实力的增长与办学方向的转型上,放在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和大学精神上。此言不错,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没有考虑到我国“高校改名热”的背后悲凉。
  
  近6年来,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或申请改名,仔细看一看名单,不难发现,想改名的多为二本、三本高校,也就是实力不强的地方性大学,并且普通的市属居多。这些高校没有省属、部署大学那样的财政支持、人才支持和教育资源,也没有那样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光环聚集。受限于这些客观条件,这些高校招进的学生质量不高,它们的教学条件和实力也无法让他们的人才教育培养有多大成就,而且社会认可度不高,其自身实力和教育人才的能力提升空间不大,发展前景渺茫。
  
  名称的“升级”之后,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有力的财政支持。而且以目前中国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来看,大多把高校的名字看的很重,认为大学比学院好,省名挂头比市名挂头要好,其实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目前我国高校现状的反映。根据这种情况,高校改名之后也有利于招生质量的提升,给其新发展开了好头。以上来看,改名确实给这些高校的发展窘境撕开了一个口子,解决了燃眉之急,从而有利于提升它们的自身实力。往深度看,这也是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一种手段,有助于改善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可以说,改名是其实力增强和提升发展空间的捷径,尽管这条捷径在很多人眼里是哗众取宠,我们也不否认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但是改名确实能给一些高校带来生机,迎来发展红利。而且这也可能是它们为数不多的探索之路,并且这条路是它们自己在走,自力更生,没有过多的帮助和扶持,也经历了不平凡的艰难路程。
  
  按照2006年9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学院要想升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研究生数不得低于学生总数的5%,而且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师资方面、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在高校改名上,教育部都在严格审核,达到相应的条件才能通过。所以说,高校改名每升一级都需要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相应提升,高校如果改名成功,说明其水平已达到了相应程度,里面也包含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长期点滴认知,合情合理。“四川医科大学”的改名只是个极端的案例,不能因此就否认大多数高校通过自身实力增强来换取新名字,走向发展新阶段的现实。
  
  面对“高校改名热”,公众要善于明辨,理解一些高校现实生存的艰难,发展中的不易,莫把个别学校过度追求改名的畸形心理引申到那些靠自身努力发展,并且用实力转型改名的高校身上。试想,如果靠实力的高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不给予符合其实力水平的新名字,既不利于其自身发展,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所以,对于那些靠实力的高校,公众应该支持,因为有实力做保障的新名字,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名声。
  
  文/王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