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知乎大V童瑶涉嫌诈骗知友15万的事情还在发酵。为使童瑶绳之以法,一些知乎用户已经组建维权qq群,宜将剩勇追穷寇,勉力寻找迟到的正义。
事件发生在以辟谣闻名的知乎社区,实在让人觉得惊讶。这样一起能成功骗过众多理性网友的骗局,究竟为何会发生,被骗的是怎样一群人,他们为何被骗?发生在可能是中国平均智商最高网络社区中的骗局,其传播链条和成功原因,能透射出中国网络社区的某些特征。
我理解一些知友的愤怒,但这愤怒中,有多少是因为善良的被虚掷,又有多少是因为智商掉线后的无力与羞辱感?要知道,他们可是知友,一群“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与见解”的各行业精英,精英怎么能够上当,不,骗子有什么资格去骗他们,受骗也是需要门槛与资格的。
不可否认,相较于大众化的“百度知道”,知乎上的问答显然要专业得多,也由此赋予它一种高逼格气质。拥有一个知乎id,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区分精英与草根、城市“姿势分子”与乡镇青年的身份标签。
一项以十城市知友为调查样本的数据显示,男知友(社会人)中收入在12k(kilo,意指千)以上的有1/4,女知友有1/10,学生知友偏好的休闲场所是图书馆与书店,社会人知友偏好的休闲场所是电影院;他们集中于大中城市,每一百名北京或南京知友,就有4位是博士。他们崇尚艺术,热爱健身,有着良好的生活品味。
概而言之,知友是一群有着不错收入又有着良好知识背景的人。他们渴望知识,因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或疑惑,集聚于知乎,他们彼此分享独到的经验与见解,在一次次“点赞”与“谢邀”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类似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似的抱团群体。
正是因为一些知友对自己的智商与品位太自信,所以,当童瑶诈骗事件一出来,他们一下子感受到了羞辱。知友在知乎上上当受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所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些网友迅速开启群嘲模式,“没想到高大上的知乎网友也上当了”是多数人的心声,潜台词就是,“让你们丫的装x,打脸了吧”。舆论对这些受骗的知友也表现出了复杂的面相:一边愤怒于童瑶的诈骗行径,却也同时稍带上了那些受骗的知友,对他们施以嘲讽。
虽然这并不公平,但这或许也道出了某些真相:一些知乎上的“姿势分子”有技术理性崇拜的热情,但他们的真实知识水平却又不足以支撑起这种热情,而悲剧的是,他们并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就上当受骗了。
应看到,知乎上确实有其他社区少有的理性开放氛围,有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按理说,知友应该能训练出防诈骗的能力。但现实呈现出来的却并不是这样。这未免让人遗憾。或许,对于很多受骗网友来说,技术理性只是网络社区所赋予他们的自恋病症:他们以为自己是死理性派,但因此,反而更容易被低端的骗局迷惑。
真正的技术理性者,理应从一开始就分析女神的马脚,而不是执着的因为一个知音体的鸡汤故事,就将全部理性付诸脑后。整起事件中,诈骗者展现得更像真正的死理性派。不管是否蓄意,但敢于在知乎以鸡汤立命,继而以鸡汤设局,可以说是直扑知乎命门。而如今因为一次骗局,就对人性失望的很多“理性”知友,不得不说,一起诈骗事件后,他们距离真正的理性派也更远了。
我平时也会用知乎,但它只是我解决问题的一个参考,而不是唯一。我喜欢它自由的空气,喜欢一些答主表现出的专业精神与耐心,但我不喜欢这上面一味秀智商但无常识式的装x,也不会问“到底是葛剑雄抄袭知乎还是知乎抄袭葛剑雄”这样的傻问题。在我看来,知乎只是暂时的,专业持久地学习才是永恒的。所以,扔掉手机、键盘,看两页书吧,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洒在大地,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文/王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