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要急着给孩子和教育贴上 “冷漠”标签

来源:红网 作者:王彬 编辑:刘艳秋 2016-01-19 00:11:0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文章讲述了江苏泰州某中学在1月14日统考时发生的一起悲剧,36岁的音乐教师吴老师在监考时猝死。文章用极为煽情的话写道,“令人惊讶的是,已经读初中的同学,竟然能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1月18日澎湃新闻网)
  
  微信朋友圈的这篇文章情节生动、十分煽情,并把罪恶的矛头指向了冷漠的孩子和我们的教育,再加上联想到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存在的诸多棘手问题,很多人就坐不住了,以此文章为依据,纷纷评论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批评孩子的冷漠和教育的失败。人们急着给孩子和教育贴上“冷漠”标签,从而激起一阵对孩子和教育批评质疑的舆论浪潮。在嘈杂的舆论附和下,公众群情激奋,声讨现实,但公众更多的是对文章指引观点的讨论、争辩,并被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钳制,却忽视了对文章本身真实性的辨别,失去了最起码的理智。
  
  在澎湃新闻等一些国内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是朋友圈文章里说得那样。而是“当时吴萍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是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吴萍很安静的坐在椅子上,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并且提到校方也澄清学生非冷血无情,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这样理智的新闻语言才能让我们理智的思考,我无法保证这条新闻里的采访内容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称赞的是它没有在误导我们,误导公众,而是在用客观的采访说话,更符合正常逻辑。而那篇自媒体文章是把他自己的想法加于我们,同样的事情,他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倾向,用自己的认识去误导公众,从而改变了事件的本质,硬生生地给我们的孩子和教育贴上了“冷漠”标签,让它们躺枪。根据后来的报道来看,该文章的冷漠论调确实是以偏概全,过于着急地得出结论。
  
  那篇文章是由一个普通的微信公众号发出,属于自媒体。一方面,有些自媒体没有正统媒体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能力,往往会忽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再加上其追求点击量的心理辅助,一定程度上使其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低。另一方面,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始终只是个人的说法和见解,是一家之言,无法辨其对与错。显然,在争辩的过程中,公众并没有考虑到自媒体这两个方面的缺陷,缺乏对自媒体的基本认识,没有理智对待、全面考虑纷扰的信息,就急于进行盲目的追捧和对现实的宣泄,也为那“冷漠”的标签添了一把舆论旺火。
  
  现实中,孩子和教育的问题肯定有,而且很多,我们不反对公众去争论这些现实问题,但不能容忍一个不确定信源引来的偏激的攻击和争论,让我们的孩子和教育无辜躺枪,吃掉这不该有的恶果。进一步讲,这也是对公众舆论的误导,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且没有真实性和公众的理智为前提的争论只是一场舆论的狂欢,狂欢过去,低迷困人心,只留下触痛,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在纷杂的自媒体时代,公众要意识到自媒体传播的缺陷,不能偏听偏信,被别人的情感导向带走,应有自己的理智分析和独立研判。自媒体的道德底线也应死守,要有相应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如果自媒体和公众无法克制自身,只会让我们的舆论乱象丛生,会让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真假,变得更加盲目和麻木,有时被舆论打脸,有时被自己打脸,任其发展下去,人们甚至会害怕陷于舆论的争执中,迷失了本心,终成舆论的悲哀。
  
  文/王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