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偏信谣言,岂能全怪民众盲从?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涛 编辑:夏熊飞 2016-01-16 00:02:0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我和微信的故事”突然刷爆朋友圈,与此同时,一条无中生有的拙劣谣言也不胫而走。该谣言宣称“我和微信的故事”为病毒链接,可导致支付宝被盗。这条关乎每个人利益的谣言引发了一定的群体性恐慌,很多人听说后匆忙解绑银行卡或大幅度转移资金。后经微信团队辟谣,此事才得以平息。
  
  与每次群体性恐慌过后一样,总有一些人“事后诸葛亮”,对群众的盲从与慌乱指手画脚,更有甚者自视高明地直指“拙劣的国民性”,并较美日之有序来反衬国民之愚从。对此,笔者更认同张鸣教授的一个观点:“人们在情形暧昧的危机时刻,其心境、情绪和行为大体上是相近的”。危机时刻,在趋利避害的本能的支配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将成为基本常识并为人们所奉行。因而,对此事中民众的“逃离”行为不应有过多的指责。在微信团体辟谣之前,民众在危机感中做出转移支付宝金额的决定并非只是盲从行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是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还有评论质疑民众的信息筛选鉴别能力,认为正由于信息筛选鉴别能力不强才导致了此次“逃离”行动中民众“随大流”的“狼狈模样”。确实,对于个人而言,抵制谣言唯一可靠的方法便是鉴别信息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发挥有时可能需要几近专业化的知识。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个人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去积累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更没有能力去检验“我和微信的故事”与支付宝被盗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联。随着网络技术的精进,手机支付、电子金融、网上购物等新鲜事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着这种福利,但是面对复杂的技术和虚拟的空间,又有多少人能够看透其中暗藏的“门道儿”呢?
  
  个人的鉴别能力是规避风险、保护自身生命健康与私有财产的最后屏障。如果问题食品、虚假信息、金融风险的规避都需要完全仰赖我们每一个个人的常识,如果正常的生活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人“无所不通”才能够有所保障,那这只能说明社会诚信体系的瓦解以及其他监管保障机制的失效。可以说此次慌乱的迅速扩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肆无忌惮的网络电信诈骗和残缺的赔付机制令深陷在手机支付中的人们人人自危。试问:支付宝正规渠道的风险预警在哪?微信团队应对谣言的紧急预案何在?移动支付安全防护级别又到达了何种水准?民众除了常识这件单薄的“防护衣”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牢靠的依赖?
  
  有人认为此事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幸运的是,这还只是故事的前半段。但如果狼真的来了呢?支付宝、微信团队、金融机构、政府、乃至我们个人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文/刘文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