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空巢老人”,他们是刚把孩子送进大学的父母,他们只有四五十岁。人们常用“断奶”来比喻孩子的独立,但当孩子真的长大独立,一些家长反倒无法适应,甚至痛苦失落,开启“黏人”模式:每天都要打电话、发微信,隔三差五就去学校探望,还有较极端者,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孩子在上大学时“断奶”,逐渐独立,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反观一些父母,在孩子离开后,无法适应,陷入低迷,并且很难走出这种状态。父母的“难”在哪里?他们没有意识到“黏人”模式的严重后果?不管如何,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需要“断奶”了。
这一代父母大多是60、70后,在他们生育时正值中国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只生一个孩子”。大多家庭都贯彻了“少生”的政策,他们经历了“多孩时代”向“少孩时代”的转变。孩子变少,父母会更加珍视。再加上这代人的童年恰好在动乱和经济困顿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还有精神上的“贫困”。所以,在新时代经济条件的改善前提下,他们会加倍弥补,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这些时代无法避免的因素,在客观上使得父母很难断奶。但另一方面,还得反思父母本身的原因,这也是当代人的通病。随着社会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世界迅速丰盈。繁华的背后也造就了一些痛苦的根源,现代人自我意识增强,做事情更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空巢父母”也走进了这个时代的“误区”,人性的“误区”。
由于多年专注于孩子,使父母也忘却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在孩子离开后,更多的是茫然和不知所措。再加上父母容易被繁华社会背后的空虚笼罩,会把那一份不适应放大为痛苦失落,在理智上乱了阵脚,逐渐会转化成对孩子的私心,错误的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看的更重,这使得父母在主观上很难断奶。
如果不断奶的话,父母的付出反而得不到子女的认可,只会徒增隔阂,他们也会更容易的掉入“自我”的漩涡里,把“爱”变成“自私自利”。还有,父母过于频繁的电话,在学校陪读这种“不断奶”行为,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心理的成熟、对自由的追求和社会的生存能力,严重来说可能会带来孩子未来的悲剧和整个家庭的悲剧。
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如果子女无能、不孝,出现啃老一族,那与当初父母的“不断奶”脱不了干系。所以,当父母遭遇“空巢”时,更应理智考虑,主动地去“断奶”。
父母应该为自己子女的成长和未来想想,去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不让他们去“飞”,以后可能永远都“飞”不起来。也要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考虑,想想自己的独立和追求,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去弥补那些因为照顾孩子而产生的遗憾。还有此时锻炼子女的独立和社会生存能力,能为将来子女的无能、不孝、啃老减少一份可能,家庭的未来就有可能多一点幸福快乐。父母的“自我意识”可以有,但不能只狭隘地看到当前的得失,得长远打算,不要因小失大,这样的“自我意识”才更成熟,更有爱。所以,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父母都应该把“奶”断掉。
文/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