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处雾霾重灾区的北京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除北京外,全国多地都频发雾霾,南京“玫红雾霾”更一度在微博热搜榜居高不下。网友掀起的新一轮晒霾潮,让“雾霾”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品尝了一次爆红的滋味。
据新京报报道,23日24时,北京持续89小时的红色预警解除,24日车辆尾号限行恢复,中小学、幼儿园复课。这是北京在今年拉响的第二次雾霾红色预警。在预警制度下,部分污染企业停产、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终于换来了PM2.5浓度的下降。但红色预警是一种非常规手段,需要公众更多地分担雾霾治理成本。红色预警也是一种应急手段,是祸到临头的被动防治,人们的健康、社会的运行仍无法避免受到损害。
四天来北京共有11.28万余机动车违反单双号限行规定,限行罚款达到1128万余元。如此巨大的数额充分反映了机动车在北京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民众是理性的,在估算各项成本后,仍有大量市民愿意冒着罚款风险违反限行规定。那么,机动车与雾霾的关系究竟有多大?此次预警行动中,单双号限行措施对PM2.5的下降做了多大贡献?人们只有在充分掌握知情权的情况下,才能心甘情愿让渡自己的部分权益,信任政府采取的行政手段。可惜在警报解除之后,官方暂未公布任何这方面的信息。
不过,当前量化评价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意义也并不大。因为直到今天,各部门仍未对雾霾成因达成统一口径。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有关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刚发布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12月6日新华网)。人们对雾霾成因莫衷一是,缺乏权威说法,这成为各部门间推诿责任的说辞,也是治霾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平时治霾不力,遇到紧急情况就把治霾枪口对准普通人,这已然成为政府处理雾霾问题的常态。2014年,北京政府拟投入7600亿治霾的“生死状”轰动一时,但现在看来,市长王安顺当时治不好就“提头来见”的玩笑话真的变成了可悲的笑话。拿预警来说,整个2014年北京没有一次红色预警,2015年却出现了两次,这是不是意味着治理方案的倒退?如此庞大的治霾资金究竟有没有合理分配、用到实处呢?我想,反思自身管理、治理问题是政府当前首要的任务,而不是让普通老百姓为政府的无力作为背锅。
这样看来,单双号限行可以算是一种懒政行为。在没有将雾霾成因,以及每一个原因的影响比重下定论之前,机动车作为最不触及核心利益、最容易控制的对象,将长期成为政府治理的主体。媒体的集中报道也好、网民的吐槽狂欢也罢,对政府的警醒作用都是暂时的。当雾霾散去之后,公众能否继续对政府治理保持关注和监督才是最重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公众现在连监督的对象都不明确。雾霾成因为何,具体负责部门为谁,治理措施是否合理,没有人给我们答案。茫茫雾霾下,前方一片朦胧,就像治霾一样,看不清方向。
文/姜佳妮
治霾无力的锅怎能总让民众背?
来源:红网
作者:姜佳妮
编辑:夏熊飞
2015-12-26 00:03:23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