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欲横流,信息技术“快餐化”更新换代,这种“快餐化”也渗入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尤为突出:目的性越来越明确,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得越简单直接、结束得越快速彻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关于“利己”“利己主义”的思考和评论。
朱熹提出“月映万川”的说法(即“天上只有一月,而映照在江河湖海之中则有万月”),在这里似乎也适用,道德成为似远又近的月亮,月光洒在人们的身上,而人们各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那么究竟是何月映万川?
“利己”即有利于自己的意思,事物是否利己是由主体的目的来决定的,对于主体目的的达成起积极作用的是有利主体的,反之则不是。古人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利不起早”,可见“利己”本身并无褒贬善恶之分,人们说话做事的动机,从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来说,就是“利己”。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人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找位子坐下,因为站着可能会被踩被挤,而坐着既可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又可以休息,这种“下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己”,大家都想过好生活,不损人又利己,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成了人们追求的。“利己”其实是芸芸众生态,是普遍现象,人们之所以对“利己”产生排斥,也许很大程度上把“利己”和“损人”放在一起,也就是将之理解成所谓的“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其特征为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便涌现出了许多的“非道德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先考虑目的和利益,不优先考虑是否做一个道德的人,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要否认一切道德,认为“弱肉强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德对此无能为力。“利己主义”观点的盛行和“利己主义者”的大量涌现,可以称作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哀,但现实是,人们往往在悲哀的同时制造着悲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仿佛是减缓道德悲剧的“特效药”,然而治标不治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语出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之口,近年来广为传播,业已成为被普遍使用的贬损之词,钱理群教授的原话是这样:“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可以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单纯的“利己主义者”要聪明的多,他们的目光仿佛更加长远,用暂时的牺牲来掩饰更深层次的目的,为“利己”这一行为披上单纯善良的外衣。
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讨论十分激烈,赞同反对皆不在少数。赞同者认为其深谙处世之道,是时代丛林中的“适者”他们不仅懂得如何“生存”,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更好的生存”;反对者认为这种做法无疑是利己主义者“与其当个任人唾骂的真小人不如当个有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的借口。
讨论这样的话题,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舆论绑架和道德谋杀。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每个人都是别人故事的旁观者,也是自身事件的当事人。对于某件事某个人的是非对错,人们常常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评头论足,却忘了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资格。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行为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究竟是何月映万川?这样的问题,看似答案有很多,那么别人的答案值不值得“参考”?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标准”和“完全正确”,重要的是“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不自欺,明确自己究竟是谁、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该用什么去实现它,正确构建自己的是非观,而不是热衷于评价别人的行为,首先完成自己作为人的使命,坚持住自己应有的道德底线,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那时,什么事对不对、该不该做,答案自然会明了。何月映万川?我心映明月,利己之流去,至善之水来。
文/卢雅君
何月映万川
来源:红网
作者:卢雅君
编辑:夏熊飞
2015-12-21 00:03:13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