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
—分享—
地处湘、粤、桂三省结合部的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方。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重点林业县,用电不稳定成为农村百姓的心头痛。同时,百姓对于电网改造的呼声从未停止。
南岭北麓,湘江源头,江华县复杂的山区地形“吓”跑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改造农网的施工队伍。但农网改造并没有原地踏步,让百姓早日用上可靠电,加快全县各村农网改造,是永州供电公司的当务之急。
2015年12月17日,在永州江华县牛塘营村,已连续两年用上放心电的村民曾庆萍,谈起农网改造后带来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自然发电”催生“电力革命”
牛塘营村,位于江华境内的岭东林区,是国网永州供电公司2013年代管江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后,第一批进行农网改造的地方,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工,12月底改造完毕。“我们村改造好两年了,根本不用担心用电的问题。”曾庆萍说。
她介绍,以前的用电生活基本是“靠天吃饭”:打水发电,柴火烧饭,刮风下雨家里的灯泡都“罢工休息”。家中只有孤零零的一台电视机,还不能与电灯同时运行,村里各户打米的轮流来,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农网改造势在必行。经过改造升级,全村居民用电不稳定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受自然条件影响的断电情况一去不复返。现在在曾庆萍家,彩电、冰箱、洗衣机、消毒柜等大功率电器都能同时使用,逢年过节一家九口再也不用在黑灯瞎火的环境里观看电视节目。购买电热水器的计划,也已提上2016年的日程。
2015年10月以前的庙子源村,当地村民过着不确定哪天有电的生活,即使有电也存在线路不稳将电器烧坏的风险。应急灯和蜡烛是各家各户的必备品,衣食住行离不开电,但稳定的安全可靠的供用电却成为该村的奢望。
从10月底动工改造,到目前的基本完工,农网改造给庙子源村带来了“新生”。建路灯,烤茶叶,木材加工,旅游开发,全村村民用电有了保障,村里特色的产业生产也就做大做强了。
同时,农网改造也节省了村民生活开支。改造前,一个村一个组共用一块电表,20多户人家只能平摊电费,线路老化等原因造成的用电损失也计算在电费中。目前,刘塘营村和庙子源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己的电表,电费将根据自身使用情况来缴纳。
“村里用电不稳定,大功率电器带不起,用电质量达不到要求,百姓天天盼着进行改造。”在永州供电公司建设部农网专责刘八宝看来,虽然农网改造已有成效,但他身上的责任依旧很重。
电网立杆需多次运转
由于江华全县多以高大山岭为主,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给农网改造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农网改造需要新立电杆,交通不便,材料到不了施工地点成为了最大难题。
大车转小车,小车转三轮,三轮转人力,这是农网改造施工材料运送的真实写照。改造一个配电台区一般只需7至8天,但材料的及时到位却受着天气环境,复杂地貌的多重影响。在正进行农网改造的明星村,输送一根电杆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转运。
目前正值冬季,间断或连续下雨天气较多,施工作业时间减少,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作为全国重点林业县的江华,木材加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为了迫切用上电,经常取电舍木,心甘情愿让我们砍伐树木开辟电力通道。”刘八宝说,哪怕施工环境再恶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让每一处农网改造点的居民都用上放心电。
农网改造推进电能替代,投资力度今年最大
农网改造升级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村民用电“卡脖子”和设备“过负荷”的问题,大功率电器陆续走进千家万户。从以往的砍柴生火,到如今的用电煮饭,农网改造不仅达到了电能替代的目的,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永州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入快车道,大量投资潮的涌入为农网改造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今年以来,永州供电公司共投资4.52亿元进行农网改造,为历年之最。
截至目前,永州供电公司今年年初投资项目已全面完成,6月新增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5月之前完成建设任务,届时将累计完成5026个行政村改造。
同时,永州供电公司建设部积极营造“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和谐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对改造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的全面督查和过程管控,确保施工现场可控、能控、在控,实现了农网工程施工的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