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打造绿色增长极:湘江治理与生态修复齐头并进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晶 编辑:刘飞越 2015-12-17 11:32:32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江长沙段 范远志 摄

   新华网长沙12月17日电(记者 张晶)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湖南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湖南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生态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发力。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湖南把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随着一系列“重拳”相继出台,湘江治理与生态修复齐头并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源头治理

   湖南“母亲河”湘江哺育了湖南近三分之二的民众,湘江流域以占湖南4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80%的财富。与之并存的,是全省80%的重金属污染集中于此。沿湘江而下,曾密布着上千家涉重金属企业,湘江重金属污染十分突出。

   从2007年开始,湖南省全面加大湘江治理的力度。同年12月,长株潭获批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实验区。以此为契机,湖南启动为期3年的“碧水湘江千里行动”。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投资595亿元彻底消除污染源。随后,湖南确定把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

   “治理保护好湘江,还一江清水,是关系湖南人民幸福生活和永续发展的大事。”“源头治理”是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的关键词。“源头治理”重点在“两头”,工业点源、农业面源。

   按照“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湖南确定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娄底冷水江、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等五大治污“主战场”,将湘江治理任务分解至各市县。

   沿湘江东岸狭长分布的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是湖南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化工生产片区。过去,区域企业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264万吨,各种工业废渣年排放量约3万吨,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截至去年9月底,工业区内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据测算,竹埠港地区每年可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度,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当前,竹埠港已经进入重金属土壤修复处理阶段,并入湘潭岳塘经济开发区后,竹埠港将向第三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湖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竹埠港工业区是湘江流域首个实现化工企业全关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竹埠港上游,规模更大的株洲老工业基地清水塘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着“减法”,近3年来,累计关闭退出污染企业达到80家。娄底锡矿山关闭锑冶炼企业83家,一条砷碱渣综合回收无害化处理生产线已投入运行,年处理能力达5000吨。长沙市近年来先后否决污染项目425个,退出各类污染隐患企业398家。

   在湘江治理带动下,湖南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研发关键技术100多项。一批环保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成为湖南新的产值过千亿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

   与此同时,以畜禽养殖为重点,湖南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出台湘江干流两岸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据介绍,湘江流域禁养区内1600家规模养殖已退出1300多家,衡东、衡山、祁东三县已率先全面退出,长沙市三环以内退出规模以上禽畜养殖厂375家。

[NextPage]

   生态修复

   在抓源头治理的同时,湖南注重对湘江沿岸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近几年来,湖南省在28个县(市、区)80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特别是把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垃圾分类减量处理,饮用水水源地逐个建起保护围栏,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受益人数达1000万。攸县、长沙县等创造了全国经验,被誉为“农村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针对农村四大污染,湖南省大力创新“两型”科技和管理。去年,全省建设了10个清洁养猪示范基地和100个农牧一体化养殖场,建设有机肥生产企业50家,67%的规模养殖场可利用农牧渔林和生产有机肥,消纳养殖废弃物。

   在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由于长期无序开采,大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废水废渣排入河中,导致生态破坏,被列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五大区域之一。通过对该矿区实施“休克疗法”、关停并转,按照“一个矿区一个法人”的思路,10家持证矿厂再次整合成一家。如今,三十六湾的生态修复稳步推进,已完成尾矿库闭库17座,覆土50余万立方米,土地清表680余亩,复垦裸露地表1700亩,种植草皮7.8万平方米,栽种各类林木近19万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自去年起,永州市开始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零”容忍。目前,永州市河流、水库水质全面达到Ⅲ类及以上,大部分时段水质达到Ⅱ类优质水标准,居全省前列。湘江源头区域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宁远县和蓝山县入列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保护湘江生态,河道保护仍是重中之重。从2012年起,衡阳市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中心城区108公里湘江干流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市城区建立6个规范化砂场,实行定点卸砂,123个非法砂场彻底关闭。与此同时,在全市河道22个节点安装了实时监控设施,实现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常态化保洁。

   湘江,是长沙城区主要水源地。为保证水质,长沙严禁在一级水源保护区捕捞、排污,并加大对库区范围沿江216处涵闸、85公里岸线、138处泵站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湘江长沙段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市,长沙推动湘江流域生态河道治理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肯定。

   通过规划控绿、清脏播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长沙市计划用3年时间新增绿地1800公顷,建成各类公园100个,打造名副其实的“山水洲城”。通过新建水库、山塘等水源工程,湖南湘江流域新增蓄水能力5亿立方米以上,新增造林面积539.5万亩,复绿矿山面积1198.27公顷。

   多方联动

   政府治污、公众治污、法律治污、创新治污……为了治理“母亲河”,湖南几乎动用了所有力量。

   在政府层面,湖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由省长杜家毫担任负责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实行环境损害终身追责。

   为了形成更广泛的社会监督,湖南主动加强官方与民间环保人士的联动,公开向社会招募200名湘江“绿色卫士”志愿者,在湘江流域内饮用水源、干支流以及流域内重点企业设立“守望点”。

   在全省范围内,470多万小学生踊跃参与“争创两型小先锋”活动,1700多万家庭重拎菜篮子、布袋子,使用节能家电、节水器具和高效照明产品,实行垃圾分类、旧物回收。公众的广泛参与,汇聚了湘江保护与治理的强大力量。

   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唯一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湖南湘江承担着为国家探索经验的重任。2013年4月1日,《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也是湖南省在法律层面完善湘江保护机制的有益探索。同时,湖南环保部门还与公安部门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环境保护工作联络室,让环境违法“无处可逃”。

   在创新层面,湘江流域试行“上游对下游超标排放或环境责任事故赔偿、下游对上游水质优于目标值补偿”双向担责。2013年4月,宁乡县因双江口断面检测中的氨氮含量超标,向下游的望城区政府支付2.3万元生态补偿金,成为湘江流域首例跨县市横向生态补偿。

   去年底,《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施行,进一步明确对湘江流域跨市、县断面进行水质、水量目标考核奖罚。

   在市场层面,湘江流域探索排污权交易、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环境责任保险、第三方治理、发行债券等机制。目前,排污权交易范围已拓展至湘江流域8市的所有工业企业以及全省范围内的火电、钢铁企业。

   湖南还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目前投保企业2248家,金额达到12亿元。不仅如此,湖南在全国率先发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6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同时探索PPP模式,与环保上市公司合作,通过BOT、BT和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促进环境治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湘江流域42个省控监测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39个,达标率为92.8%,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作为全省430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据湖南水产科研所对湘江的监测,原来在渔获物中较难见到的“四大家鱼”,近两年逐渐增多。

   “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实施近3年来,湘江开始呈现污染减少、河道畅通、水质好转的局面。”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湖南省水利厅厅长詹晓安介绍湘江保护情况时说。(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