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小时候很多人最爱玩泥巴,一是为了和小伙伴比谁捏得好看,二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肯定,这种习惯延续到了现在,任何时候都想和别人竞争一下,即便很多时候被撞得“鼻青脸肿”,也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奶油味道,一句肯定可能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证明。一张奖状也是如此,即便奖学金“有奖无金”,它的含金量依然很高。
近日,苏州大学学生发网帖称,获得了2014-2015学年度的“学习优秀一等奖”,但是奖金金额却为象征性的1元。该奖学金设置方案自2014年秋季开始调整,将部分“奖学金”改为仅发奖状,不再进行物质上的奖励。(12月8日《成都商报》)
其实,“有奖无金”也是一种奖励,无关利益。奖学金的设立,本就是一种鼓励,可就有人非要把象征化的东西扯到物质上,这不是生拉硬拽吗?谁说奖学金没有了奖金就是名存实亡了?确实,一开始看到这则新闻时,笔者和很多学生内心一样都是拒绝的,毕竟寒窗苦读十几载,不就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吗?换句话说,不就是为了那些金钱待遇,笔者和大多数人一样,不是那种假装清高的人,对奖学金的渴求不亚于任何人,所以自然对奖学金“新政”也是不愿认同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物质社会,奖学金虽然不多,却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这样的观点不正是很多人申请奖学金的理由吗?
可就是这样的观点,害了好多学生和老师。大多数高校都有设立奖学金来奖励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奖学金的初衷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按近几年因奖学金频繁发生的纠纷事件来看,现实与初衷似乎背道而驰了。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7月中旬,该校78名在校法学硕士把学校告上法庭。原因是,政法大学2010级硕士的新生奖学金是9000元,而2011级的学生却只有2000元,学生因为觉得待遇不公,把学校告上法庭,请注意,这是一所主修法律的高校,我们无法否认它背后的法律真相,不管奖学金是否公正,单从纸面报道是无法看清事实的,但是如果仅仅执着于数字大小探究背后真相,那这是人尽其才还是物欲横流?
同样,对“有奖无金”的奖学金改革不应过分鄙弃,因为各高校的评奖规则,预设了太多、太杂的“加分事项”。初衷虽好,但是过程未免过于繁琐,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就现实来看,这是充斥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评优体系,滋生纠纷的事情就屡见不鲜。如果能够取长补短,把奖学金调整出来的投资放到助学金上,那这何尝不是一种增值?当然,助学金和奖学金还是有区别的,助学金是发给贫困生的,与成绩无关;奖学金是根据成绩或者表现评定的,只是有人要提出质疑了,谁又来保证助学金真正放到学生手里呢?若说是学校,只怕单方面工程还无法深入人心,这时候,就只有靠政府、学校和学生多管齐下,斩掉利益化链条并不难,难的是没有把教学放到教育主心骨上。
奖状虽小,意义非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满是祝愿,不少人还将奖学金的设立停留在物质化层面,那么以此为基点的利益纠葛就是初衷和现实的本末倒置。作为学生,不应该“以获得奖金”作为求学的目标,而作为学校,取消物质奖励的同时要及时跟进人文关怀。
文/宋潇
奖学金“有奖无金”也是一种创新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刘艳秋
2015-12-09 00:09:29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