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3日,《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在其个人微信公号中发表文章《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文章中借中国传媒大学学子之口批评了该校学生“浮躁、功利、不读书”。随后引起部分中传学子的不满,进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争辩。
一公号最先发布批驳文章,指责曹林观点有失偏颇,仅凭个人经验和感受以偏概全,说法又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偏见。说实话,作为熟读曹林《时评写作十讲》的学生,事件之初也因为曹老师终于也掉进自己一直在课堂中强调避免的“标签化”的坑中而感到一阵窃喜。首席评论员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当然也有公号发文力挺曹老师“批评没有错,是爱得深沉”,另一个角度来说批判说明你有价值,普通新闻院校连被黑的资格都没有……争论不休之中笔者猛然发现,标题之中的“妄议”二字。
什么是“妄议”?指胡乱的、逾越常规的议论。这个词就是作者已经明确告诉你,这篇文章只是个人之见,没有严谨的推理,没有统计调查,只是抒发个人感情,不用上纲上线。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无非是因为曹林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说的话就代表有一定的权威,况且曹林的微信公号已经拥有较大数目的粉丝,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看似是个人发声之地,实则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小的公共舆论争辩场。
因此,一篇个人感情的抒发便转为“撕逼大战”。有人说曹林错在只是批评了中传,而笔者认为曹林只是混淆了公私领域的界限。公与私本身就是社会的建构物,这一对范畴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维持和改写的,自媒体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共有媒体所牵涉的大众生活既包括公共的一面同时也包含私人的一面;令事情更为复杂化的是,人们在共有媒体中所谈论的话题也具有公私混杂的特性。就像这篇文章,到底把它定性为评论员的工作业绩还是私人日志呢?所以说曹林被指责说不上冤枉。
其次,既然我们都身处一个公私领域模糊的社会,对于此事就不要太较真。自媒体人在个人公号中偶尔抒发下“个人情感”也无伤大雅,更何况他在文中提出的问题或许真的存在,而我们又何必抓住这点不放,以一句简单的“标签化”而忽视了这背后真正存在的问题呢。此前石扉客也尖锐地表达了对新闻学界的不满,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一直都有隔膜。新闻学界与媒体的关系也很特殊,学生都要去媒体中,而大多数老师也从媒体中来。马少华老师说,也许只是因为我国媒体相对于权力太弱势了,所以才会有对学界的强烈情感期待。也才会在这种期待得不到积极回应之后产生责难的情绪。身兼媒体人和院校老师的曹林对新闻学院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未尝不是一种期待啊。
所以说,与其过分纠结于文章本身的表述,不如审视自身;同样,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新闻院校岂能是被一篇文章黑一黑就真的变黑了的?我相信,中传即便是被黑的体无完肤,她仍然是众多新闻学子心之向往之处。
最后,作为一名有影响力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发声之时应该慎重考虑所言之果,更应该考虑沉默是否比发声更有价值?同样,作为普通大众,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读到一篇文章之时,也应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作者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内在逻辑。
文/朱紫薇
曹林“妄议”各校新闻学子合适吗?
来源:红网
作者:朱紫薇
编辑:刘艳秋
2015-11-24 00:12:08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