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式微的文艺片,为何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来源:红网 作者:谢雪涵 编辑:刘艳秋 2015-11-23 00:12:1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作为一种艺术本能,是整个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颗水钻。然而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文艺片却处于式微的境地。
  
  11月22日,台湾金马奖将“年度台湾电影工作者”授予侯孝贤。这位导演,也用这则荣誉,为他的文艺情怀和作品加冕。
  
  谈及文艺片,人们首先想到的几个词汇似乎就是“深沉”、“晦涩”、“小众”等等。在普罗大众的潜意识里,文艺片散发着一种忧郁的气息,与浮华炫目的商业片是截然相悖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看得懂喜剧,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懂文艺,这也使得中国的文艺片被囿于一个特定的受众群体一直不能突破自我。如今我国的电影市场百花齐放,文艺片虽只占市场不多的份额,却仍旧显现出式微的颓势。不少人戏谑文艺片为“票房毒药”,而大多优秀文艺片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这样的电影市场现状使得许多电影艺术家唏嘘不已,也将症结的矛头指向了受众。
  
  诚然,我们的生活节奏因为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加快了许多,如今有许多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听一场戏曲。整个社会也呈现出浮躁的态势,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些放松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消遣自己的空闲时光。商业片的商业特质使得它一直跟随大众的口味改变自己,也一直是最得宠的电影类型。如果将商业片比作皇帝身边懂得审时度势的近臣,那么文艺片则是刚正不阿的大将军,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文艺片素来注重思想性,用文艺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社会人性等各种问题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令人叹惋的是,鲜少有人愿意听他们安静地讲完一个故事。
  
  但是我认为,文艺片如今的颓势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受众。“文艺的爱好是一种无法毁灭的本能。”爱默生很明确表明艺术永远不会消亡。那么在受众的流失这个问题上,我们何不从文艺电影的制片方来发现原因呢。
  
  其实从电影的角度来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既有艺术属性,也有商业属性。文艺片和商业片本就不该被对立起来,而应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而现在中国的文艺片似乎把自己关进了象牙塔,商业片的批量生产、粗制滥造使得他们对商业片失望得彻底,从意识上便不想沾染过多商业的气息。但是文艺片主创这样的偏执却违背了商业市场运转的规律。文艺片越来越晦涩难懂,后果即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尝试观看文艺片。这对于本已风光不再的文艺电影市场无异于雪上加霜。
  
  侯孝贤认为,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之分,好的电影要简单、动人,同时又要有深度、有能量。其中,有深度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事物的真相往往只可以想象,而不可以言传。在大众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真正优秀的影片应该是艺术性和商业性兼顾的影片。名利双收的《白日焰火》便是最好的证明。导演刁亦男将商业看点揉进富有张力的情节中去,顾及到了观众的观影需要,也没有牺牲艺术的本质。周星教授说这部影片“没有沉迷于文艺片自娱自乐的格局之中,而是在坚守艺术性的基础上注意对大众观赏心理期望的回应。”
  
  所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二者。真正优秀的文艺电影应该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达成平衡,兼顾导演的个性表达与大众接受的平衡。文艺电影不应是自恃清高的异类,学会如何在市场大潮中不忘初心并融入其中,才是文艺电影的生存之道,也是文艺电影的亮点所在。
  
  式微的文艺片,为何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首先应该问问主创,他们倾心的电影,是顾及到大众观影需求的文艺电影吗?优秀的文艺电影,也是最能引起大众内心共鸣的电影。
  
  文艺影片,也正因唤起人们内心文艺的本能而亘古存在。
  
  文/谢雪涵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