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刘锡林:半个世纪的祁剧守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逢源 编辑:刘飞越 2015-11-19 12:18:07
时刻新闻
—分享—

刘锡林的书大多与戏曲相关

刘锡林的书大多与戏曲相关

刘锡林(右)与仇荣华(左)指导演员排戏

刘锡林(右)与仇荣华(左)指导演员排戏。

《浯溪兄弟》剧照

《浯溪兄弟》剧照

《目连救母》剧照

《目连救母》剧照

1965年,《送粮》剧组与周恩来、彭英、陶铸等中央领导合影。

1965年,《送粮》剧组与周恩来、彭英、陶铸等中央领导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逢源 邵阳报道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拥有500余年历史,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剧种。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祁剧一共上演了四台大戏,分别是《焦裕禄》、《魏源》、《莲台观世音》以及《浯溪兄弟》。
  
  其中,资历最深的祁剧导演,是74岁的刘锡林,来自湖南省祁剧院。他不仅应邀撰写了《焦裕禄》的剧本,专程赴祁阳导演了《浯溪兄弟》。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国戏曲导演,曾受教于焦菊隐、刘静沅、李吉来等导演专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自从1963年秋,刚刚大学毕业的刘锡林被文化部、高教部调至湖南省文化局任湖南省祁剧院专职导演以来,他已在祁剧导演的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当年大学毕业时,校长跟我们说,争取到50岁时还是戏曲导演,我现在70多岁了,还在当祁剧导演。”刘导说着,不由嘿嘿一笑。
  
  湖南艺术节,祁剧回春
  
  作为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展演的优秀剧目之一,11月10日晚,现代祁剧《浯溪兄弟》在浏阳欧阳予倩大剧院完美落幕。
  
  《浯溪兄弟》由祁阳县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出演。这也是刘锡林第一次专程去祁阳导戏。“祁阳是祁剧的发源地,我之前没来过祁阳,必须过来看看。”作为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展演的优秀剧目之一,因《浯溪兄弟》是以陶铸为原型。这位原国务院副总理对祁剧的推广起到巨大作用,刘锡林也曾多次向他交流学习。“我剧本都没看就过来了。”
  
  “我现在身体还好,继续导戏没问题。”刘锡林依旧声如洪钟。唯一身体状况欠佳的地方,是因为积年已久的关节炎导致的腿脚不便。去年刚接到写《焦裕禄》剧本时,关节炎又犯了,听说要写祁剧剧本,刘锡林一骨碌坐了起来,马上陷入构思。病房里没有稿纸,他就在每日用药结算单的背面写,一写就是三天。住完院,他又继续写了两个月,三易其稿,终于将《焦裕禄》的剧本完成了。
  
  《焦裕禄》的导演,是71岁的仇荣华。他和刘锡林合作共事50多年,是亲密无间的“哥俩”,刘锡林亲切地叫他“小老弟”。原是演员的仇荣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专程赴长沙学习了戏曲导演。二人共同导演的《目连救母》《岳飞》均获田汉导演奖。如今,每逢有大戏要排,剧组都会请这二位早已退休的大导重新出山。
  
  在仇荣华心目中,刘锡林是兄弟,更是导师。“他是我戏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特别感谢刘导,他让我知道了该怎么演戏。”提及刘锡林,这位祁剧知名老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十分感慨。在刘锡林到来之前,传统祁剧并没有导演制,要演戏都是师傅一板一眼的教,虽然有剧本,但也十分混乱。“有了导演,我才知道怎么塑造人物形象,怎么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怎么从全局把握整个戏剧。”仇荣华说。
  
  祁剧黄金年代,凭《送粮》青年成名
  
  刘锡林的大半生都献给了祁剧,为保护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懈努力着。但他走上戏曲导演之路,却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我考大学的时候,原本填报的是新闻。后来去了安徽大学的戏曲导演专业,是国家要进行特殊人才培养,专门选派的。”
  
  出生在北京密云的刘锡林,自幼多才多艺,7岁登台为大军渡江宣传支前演讲,中小学的时候,也经常演讲、表演小话剧、唱歌、相声、京剧等。他有着相当不错的文学功底,这也为之后的剧本创作创造了条件。
  
  大学毕业时,表现优异的刘锡林,可以选择留校任教,也可以去好几个省担任戏曲导演,最终他选择了湖南。“那时想着湖南是毛主席故乡,那就去湖南吧。”刘锡林笑着说。
  
  “当时在湖南,祁剧是大戏,有23个剧团,发展得如火如荼。”22岁的刘锡林,来到刚迁入长沙的湖南省祁剧院,任专职戏曲导演。
  
  当时,老演员出演的折子戏,观众们反响冷淡。中央正在号召“多演现代戏”,刘锡林的导演新方法,新思路,迅速得到剧团年轻人的热爱。他接连导了《芦荡火种》《苗寨惊雷》《江姐》等现代戏,叫好又叫座,均巡演数十场。
  
  然而,这些都比不上1965年,刘锡林导演的《送粮》。作为中南区汇演优秀剧目,《送粮》由时任中南区书记陶铸选派,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送粮》是作为压轴出场的,前面几部戏演的时候,周总理一言不发,到了《送粮》上场,看了几幕,周总理开始说,好!演完后,还要跟演职人员合影。”此后,国内几十个剧团,争相学习《送粮》,各大报刊纷纷撰文赞誉。它还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并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当时,刘锡林只有24岁,便已在戏曲界打响全国。
  
  祁剧陷入寒冬,坚持捍卫不妥协
  
  五六十年代,当属中国戏曲的黄金年代。但到了文革时期,各剧种的发展渐趋缓慢。1969年,湖南省祁剧院下放到邵阳新宁县,1970年入邵阳。彼时,刘锡林仍在长沙。但其后,为了保住祁剧剧种,他义不容辞地赶赴邵阳。
  
  原来,当时邵阳文化主管中,有很多是部队的,来自北方。他们想听京剧,就让祁剧团的人唱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刘锡林一听急了:“这怎么行呢?祁剧跟京剧有很大区别,唱腔、身段都不一样。祁剧唱的是高腔,祁剧演员多是南方人,有的普通话都说不好,你让他怎么唱京剧呢?”
  
  不顾他人劝说,1971年,刘锡林坚持来到邵阳。他找到部队的人,说不能演京剧,要演祁剧。当时接近年关,地方军代表大手一挥,“给你们15天时间,去演祁剧吧。”
  
  “当时,祁剧团的人都很有骨气,马上赶去武汉买服装道具,接下来几天,起早贪黑地排练,大家都非常拼命,最后成功把祁剧版的《智取威虎山》拿出来了。”刘锡林说着,满是得意。
  
  80年代末,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提出让剧团“自谋出路”,再度让全国剧团陷入了萧瑟的寒冬期。这个冬天无比漫长,剧团变得四分五裂,人心涣散,不少演员都选择了下海经商。由于生计所迫,刘锡林也应邀去其他剧团导演排练,但他更念念不忘的仍是祁剧。
  
  祁剧重生,仍有忧虑
  
  待省祁剧院稍感暖意的时候,已是2006年。这时,停演半个多世纪的《目连救母》重磅推出,登时大放异彩,好评如潮。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时,刘锡林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为了祁剧的光明未来,他仍在不断奔波着。
  
  “由于《目连救母》带有一定宗教、迷信色彩,建国后一度停演,但它又是祁剧的瑰宝,是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比如其中的‘九殿不语’,被外国专家誉为‘十年都研究不完’。目连戏表现艺术相当高超,和西方的意识流、哑剧、杂技魔术异曲同工,但却比他们早上好几百年。”刘锡林自豪地说。
  
  “原来的《目连救母》,要演上七天七夜,每一出至少三小时,那时候没其他娱乐活动呀,时间少了观众还不乐意。现在不行了,活动多了,观众最多花一晚上看戏。”为了改写《目连救母》,刘锡林提炼出“孝道”的核心,和仇荣华联手,花了一个多月,最终将演出浓缩至两个半小时。2011年6月,刘导应邀赴香港主讲《祁剧的艺术特色》,台下四百多人,都听得如痴如醉。今年6月,刘锡林再次赴香港开讲祁剧,仍获好评如潮。
  
  虽然经过不断努力,祁剧再度有了起色,但刘锡林坦言,祁剧要想继续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剧院虽有不少年轻演员,但普遍学历较低,舞台经验不足,导演人才更是寥寥无几。遇到重要的戏,必须老导演亲自出山。现场乐队的演奏,也让他堪忧。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祁剧乐队不受重视,甚至有时依赖录音,这并非长久之计。
  
  尽管前路漫漫,刘锡林依然选择坚持。如今,他也在着力培养青年导演,希望后生们能继续将祁剧发扬光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