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1月4日,广州海珠区知信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们过了一个很“混搭”的下午,听完一节高大上的经济课,接着又来一场“脊椎与健康”的科普讲座,最后还可以听听90后姐姐的旅途见闻。原来,这是他们的班主任付小瑜老师的想法,这位老师在豆瓣网上发起一张“英雄帖”,以此来招募讲课志愿者,就这样,三个经历各异,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一起来到该小学,给学生们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11月5日《南方都市报》)
一般情况的课堂都是由本校教师“把持”,教学操作权不怎么对外开放,而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从网络上招募志愿者,并筛选出孩子们的老师。虽然志愿者参与课堂已不是新鲜事儿,可面对如此混搭的课程,很多人不免要担心授课的效果了,比如是否会打乱正常教学安排、是否能收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另外,课外老师的“资质”能否过得了关?不过,从现场情况来看,志愿者的素质是有保证的,要么是高材生,要么是幼师。同时,虽然开设的有经济课,但课堂的进度、内容设计都有的放矢,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课堂素材,都容易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至于产生知识真空,学生学而不厌、乐享其成。在这些稚嫩的孩子面前,理论晦涩的经济学,被老师化繁为简,火候拿捏得很准。
学校方面自然是要坚持原则、底线的,对于引入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实务,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担心怕是要“落空”了。这位老师的做法虽然是突发奇想,但实施起来,却也是步步为营,比如,在教师的遴选上,老师也是层层把关,这一次请来的志愿者,“出身”自不待言,在教学上也能寓教于乐,虽然一个下午的课堂搞得很“混搭”,但其中还是有知识干货的。学校教务校外支援,虽然学校的管理容不得一点马虎,课堂自然也要“闲人免进”,但有时候把持得过紧,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儿。
在大部分学校,基本上都设置有综合实践类的课程,但苦于活动课程师资有限、教学任务紧等原因,要么是让学生匆匆而过,要么是干脆正常上课,学生自习,课程并没有尽善尽美,反而成为学校课程的“鸡肋”。但是,当我们能保证师资的来源,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持住课堂的三尺讲台,并做好志愿者老师的沟通时,把教学的位置“让”给校外人员,也不失为两全之策。而校外资源的校内流动,虽然在教学形式上独树一帜,但流动的知识,却是一如既往、真材实料。
引入教师志愿者,和很多大学根据专业设置,适当外聘教授相类似,都是希望从社会、业界引入人才,从而互补教学的知识单元,打破校园教学的传授方式,扩宽教学视野,丰富学生才干。知识是形而上的流体,校园给与学生的是间接经验,但直接经验对学生却也举足轻重,当学生的足迹进入不了社会,那适当把以社会为载体的知识引入课堂,强促知识的内外流动,也是明智之举。因此,学校要成为百花齐放的教育园地,决不能高高地筑起篱笆墙,墙内独开花,也要从外部借力打力,适时、适事、适实地引进“外援”,丰沛教学的知识源流。
文/白毅鹏
学校不该是阻挡知识流动的篱笆墙
来源:红网
作者:白毅鹏
编辑:夏熊飞
2015-11-06 00:03:37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