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央广网11月2日报道,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教授在对四川方言做了8年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方言在融合变化,在向普通话靠拢,甚至被普通话同化掉。
耳熟能详的“乡音无改鬓毛衰”,诉说着方言传承千载的魅力。即使游子离乡多年、两鬓斑白,熟悉的乡音依旧能唤起对乡土的共鸣。而今天,幅员辽阔的中华土地上,我们的方言却正在慢慢消失。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更反映着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方言存在的基础,是其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等众多因素。在不断追求速度与发展的现代文明中,要想拯救不断流逝的方言,必须首先保护方言的原生态生存空间,在原生的土壤中,维持方言的根基。
把方言整理、记录、保存下来,这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程,虽然可以令方言以文字、声音的符号形式留存于纸、磁带等介质上,但是,就像失去了生存土壤的种子只能等待发酵腐烂,方言失去了其扎根的地域环境,只能在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迁徙中被忘却,这些珍贵的文字、音频资料,只能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物。
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口的流动日趋频繁,不管是背井离乡在外务工,还是金榜题名异地求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与一群语言体系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只有寻找一套群体共通的话语体系,语言交流才能够实现。
区域性语言被通用语言所代替是历史规律,方言的出现与消亡,本身就是语言进化链上的一环。地域的隔离、不同语系之间的界限,再加上“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政策宣传,在外生活的人们不得不选择普通话作为交流的统一语系。
方言作为一个地区阶段性发展的文化沉淀物,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政府必须用行政手段和民生保障政策,维护区域的居住状况稳定。在区域性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人口分布、生活方式的维持,尤其是高度维持着原生态方言体系的人群,维持他们居住状况的稳定,让方言在他们日常语言交流中保存。
方言的根本,无疑是本地域的人能够坚持使用。也只有被当地人在生活中使用,方言才能保持活性,才具有被传承、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使用面临巨大的威胁,其生存的空间、扎根的原生土壤被不断破坏。
普通话教学的推广在无形中钳制了方言的使用,教育部门应尝试开展普通话与方言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说方言的能力。年轻一代作为地域性文化、语言的继承者,如果缺少学习方言的语境,那么,祖辈口口相传的话语会因为课堂普通话的使用而渐渐陌生起来,方言的传承便会从根上被切断。
文化多样性,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尤其是根本。种类繁多的方言,不仅先辈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区域性民族历史发展的古老见证者。保护方言的传承,必须首先保护它发源地,在当下剧烈的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为方言提供一片原生的土壤。只有最原生的土壤。才能令其扎根其中,生生不息。
文/刘泽溪
用原生态的土壤,保护方言的本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泽溪
编辑:夏熊飞
2015-11-05 00:03:47
时刻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