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笔者认为,要着重做好“六个突出”:
一要突出基层组织“强筋骨”。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完善农村党组织设置,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切实抓好农村骨干队伍建设,尤其是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把那些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基层组织队伍中,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有钱办事、有力办事。要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用好述职评议考核这个抓手,强化问责追责。
二是突出兜低保障“全覆盖”。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临时救助等国家保障制度,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标准线,为其提供基本保障,确保“应保尽保”。要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对癌症、尿毒症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实行财政兜底,防止因病返贫。要通过“财政补助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方式,大力解决贫困村无房贫困户的基本住房问题。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水、电、路以及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抓紧建设一批项目,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通畅工程和农电改造、行政村卫生室改扩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以及贫困村通讯信号及网络信号的覆盖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和完善贫困村村庄建设规划,按村庄规划要求有序建设,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改灶和农业面源治污防污、清洁能源建设等工程。保护历史遗迹、古树名木等人文自然景观。结合新一轮“并乡合村”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抓好村级阵地硬件建设;着力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提高为贫困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突出产业发展“强支撑”。全面分析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哪些村、哪些户适合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因村因户、分类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按照“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要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丰富和产业基地,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帮助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种养、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对资源有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难以发展的地方,要通过招商引资把带头致富的“能人”引进来,带领老百姓走“公司+农户”的路子,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短期培训,帮助他们找路子、赚票子。要综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坚决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既不能让绿水青山掩盖贫困,也绝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脱贫致富。
五是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实施就业培训到人工程,对贫困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扶贫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他们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学到一门专业技术,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切实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大力实施就学保障到人工程,统筹发展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同时,实行贫困学生就学补助制,对贫困家庭在校就读学生,由财政统筹,分层次给予适当金额的补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
六是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易地搬迁扶贫等工作,探索散居户向集中的城镇、村组就近生态移民搬迁,并建立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一方贫困群众、实现一方百姓脱贫。
文/魏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