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童中贤 罗波阳:新空间下的湖南新型城镇化

来源:红网 作者:童中贤 罗波阳 编辑:程赛 2015-11-03 11:33:17
时刻新闻
—分享—

  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交会于长沙,不仅标志着湖南进入“高铁时代”,也意味着经济地理的重塑和空间格局的大调整、空间效应的大释放,更昭示着湖南新空间经济结构优势的逐步形成。放眼未来,随着渝长厦高铁、西安至长沙高铁等的建设,湖南将形成以高铁为主骨架,紧密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闽三角等国家重大经济区,并有效辐射中西部的快速大能量重要交通运输枢纽,湖南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在新空间经济结构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关头,以新的战略思维把握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使湖南“一带一部”的特点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优势更加凸显,成为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势在必行。
  
  优化城镇空间形态
  
  根据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在《湖南省主体功能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依托高铁时代到来形成的新优势、城市社会来临呈现的新常态和湖南“四大板块”成长的新省情,着力构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洞庭湖城市圈、大湘南城市群、大湘西城市带等城市组团为支撑,以京广高铁沿线城镇发展带、沪昆高铁沿线城镇发展带、长渝沿线特色城镇经济发展带、包茂沿线张家界、吉首、怀化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发展带为轴线的“一核三组团四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把环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国家“两带一群”的重要增长极。深入实施“一带一部”战略,积极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升级,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壮大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规模与综合功能,加快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和快速大外环建设,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核心,以长(株潭)岳、长(株潭)益常、长(株潭)娄、长(株潭)衡为城镇轴线,以岳阳、常德、衡阳、娄底为副中心的城镇群组团。着力增强环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力和带动力,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带一群”(即长江经济带、京广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增长极。
  
  发展三大省域性城市组团。立足国家战略,突出省域特色,结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大湘西国家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洞庭湖城市圈融入长江经济带、大湘南城市群对接珠三角都市圈,大力培育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城市带。以三大省域性城市组团主体形态,构建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中心,华容、澧县(津市)、汉寿、沅江、汩罗、平江等县(市)城为重要节点组成的洞庭湖城市圈,以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环湖公路为纽带,因地制宜集聚发展各类滨湖城镇,着力打造水乡特色浓郁的中国大湖城市圈;以衡阳、郴州、永州为中心,资兴、桂阳、永兴、汝城、宜章、江华、东安、祁阳、耒阳、衡山等县(市)城为重要节点组成的大湘南城市群,以推进开发开放和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珠三角世界级都市圈,打造开放特征明显的产业承接主题型城市群;以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为中心,桑植、花垣、凤凰、芷江、洪江、沅陵、洞口等县(市)城为重要节点组成的大湘西城市带,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为契机,立足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优势,打造中西结合部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城市带。
  
  构筑四大城镇发展带。沿高铁和高速公路轴线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注重培育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节点城镇,构建沿省内重大交通轴线城镇带和由“大中城市—县城—中心镇—集镇”四级网络集成的城镇体系,全方位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打造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长株潭—娄底—邵阳—怀化、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龙山、张家界—吉首—怀化等四大城镇发展带,形成支撑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骨架。
  
  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增强长株潭复合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秉持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七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将长株潭三市合力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加快构筑三市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造高效便利的共享信息平台、构建安全强大的能源供应体系、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以及功能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完善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长株潭复合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发挥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打造现代化大都市。理顺长沙作为核心城市和湘潭、株洲作为二级城市的职能分配关系,强化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和高新科技、高端产业、高尖人才、丰富信息等发展要素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其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株洲市更加突出新兴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地位;湘潭市进一步加快智造新城、红色文化旅游圣地建设,实现三市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加快省域次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大力促进岳阳长江新区提质提速发展,加快培育衡阳“西南云大”、怀化“鹤中洪芷”、常德“桃汉临”以及邵阳中部城镇群,将岳阳、衡阳、怀化、常德、邵阳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带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郴州、益阳、永州、娄底、张家界、吉首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强化其在区域板块中的中心地位。增强各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塑造城市特色风貌,逐步培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促进县级市及县城发展。加快县级市及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道路、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热、环卫、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载荷功能。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加强县(市)城与区域性城镇群在交通、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纵横对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以县城扩容提质为突破口,推进中心镇向现代新型小城市、县(市)城向中小城市转型。引导县(市)城与中心镇及其他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促进湖湘特色城镇发展。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促进湖湘文化本底资源与湖湘山水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积极改善人居环境,着力营造一批既能承载乡村乡土记忆和历史文化风貌的优宜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特色城镇,实现“产城互动、以产促城”。
  
  强化城镇建设空间管控
  
  合理划分城镇空间。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集约高效”的原则,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实现由单纯追求城镇空间的变化过程和集聚过程向追求城镇空间的关联过程和重组过程的转变,科学厘清城镇发展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管控,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组构与集团对接。适度优化工矿建设空间、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林地、菜地等农业空间;严格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禁止性、限定性开发区域。
  
  科学利用国土空间。立足全省国土空间的自然状况,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为基准,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科学、适度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资源,积极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努力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国土开发内容,以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三个国土空间类型确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取向。积极盘活城镇存量用地,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城中村、棚户区等用地开展二次开发,积极整合边角用地,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区域)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发展任务,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同时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优化保护生态空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优化全省生态空间分布,加强武陵山片区、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以及东江湖、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国家公园体制,保护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以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生态空间,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质量,确保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构建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水域为脉络,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自然屏障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全省城镇化发展、自然资源持续开发和产业有序配置提供基础资源。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新湘评论》2015年第2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