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的历史意义

来源:求是网 作者:吴诗剑 编辑:程赛 2015-11-03 11:17:23
时刻新闻
—分享—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发出的号召。同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从理论依据、制度设计、政策措施指导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国情作出的破解“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实践。“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消除贫困的歼灭战
  
  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大难题”、“深水区”。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役。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理想,精准扶贫就是实现这个价值和理想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径。一是实事求是,满足发展的需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原先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社会不公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程序,修补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做到“精准度”使用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扶贫。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是最大的困扰。贫困地区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尤其对于集中连片扶贫区域更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从现实条件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扶贫规划,并凝聚强大合力,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持,提高扶贫成效;解决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帮助当地谋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为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提升扶贫质量,注重成果。把扶贫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最大限度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凝心聚力、聚焦发力、准确用力,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红利。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扶贫原则,注重提高贫困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增强“造血功能”,体现精准性要求和组合拳特征,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整体战和大决战,就是一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解放战争。
  
  中国扶贫工作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加速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划时代事变;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是对传统扶贫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精准扶贫是老少边穷人民发展史上的大转折
  
  贫富分化是一道世界性的发展难题。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不仅是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必须理性地承认,贫富分化是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和结果。精准扶贫,就是在如何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之而建立的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幅员辽阔,先天性地容易产生“贫富差距拉大”。实现包容性发展,让贫困人口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中国政府致力追求的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克服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姿态,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也就是说,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开阔恢宏的视野,又具有对当下农村的现实关注,二者的结合,既考虑了贫困实际,又注意到扶贫的效果与方法,是“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民、农村发展作出的大手笔,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务必采取“靶向疗法”划定帮扶对象,实施精准扶持,才能遏制贫富分化。精准扶贫,就是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从输血到造血,增强后续发力,破解特困地区如何跳出“贫困陷阱”难题,实现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的重大减贫举措,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改变经济社会面貌;就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快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概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持,造成有些地方、有些人把扶贫政策当作“摇钱树”。导致国家给的越多,人们的依赖心越严重,甚至把一部分群众惯坏了:越给越赖、越懒、越等越改变不了贫困面貌。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扶贫先扶志,坚决革掉头脑中的“大赖”思想,改变等靠要的依赖观,才能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人的思维转变,生产面貌也会转变,社会风气也跟着变好,就会转化为治穷致富的强大动力。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充分发挥广大贫困群体的自身作用是成败的关键。从扶贫对象而言,农民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内因和力量源泉,亦是落后地区进步的践行者。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如果农民缺乏主体意识、自我发展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下,势必制约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离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将失去明确的方向;没有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依靠力量。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越俎代包,而是把农民作为关爱、帮扶的对象,又必须从思想上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家乡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从精准扶贫建设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其创造潜能就能充分迸发,主动作为、主体作用必然持续增强。因此,着力培养贫困群体的主人翁精神,提高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能力,使之自觉参与、自强不息,才能用足用好精准扶贫的资金和政策,有效地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实现精准脱贫。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精准扶贫就是众志成城,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凝聚全国上下和各级各界的力量,促使落后地区争取早日跟其他发达地区一道共同进步,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攻坚运动,是一场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带来了贫困群体命运历史性的大转折。贫富分化消除的同时,就是贫困人口的新生,必将使贫困地区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新的里程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多少代人的梦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即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精准扶贫就是求同共富的方法论。
  
  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涉及“分蛋糕”,也关系“做蛋糕”,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两者的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做大蛋糕”,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特困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致贫因素复杂,扶贫工作难度尤其最大。如何让扶贫更见成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就是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保证人人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国家给贫困地区改善平台、创造平等的竞争发展机遇,是国民共富、民族绵延、家国永昌实现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就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整体把握,出台专门的政策,把扶贫开发当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通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办法,把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向“喷灌、滴灌”转型,体现更加结合实际、贴近群众、务实为民的施政方针,从而解决如何把贫困群体带出“泥淖”的历史难题。一是推进机制创新。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做到精准识别,因户施策;系统性地对扶贫对象实行项目跟进、动态管理,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真帮实扶。二是突出惠及民生。着眼当前和长远,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整合资金,下功夫改善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着重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巩固扶贫成果。三是激发内生动力。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层次、要素,紧紧地瞄准贫困群体,发展农民的横向与纵向联合,多渠道增加民众收入,做到效益发挥好、群众真受益,“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用“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狠抓落实,“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以民本情怀促进民生发展,为后发赶超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老百姓感受到了实惠,拥护党,党的执政之基才能稳固如磐。精准扶贫,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继而迈向共同富裕的铿锵进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精准扶贫要做实的三件事:“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这是对美好未来设计小康共富的路线图,凝聚着党和人民走向社会大同的追求。“精准扶贫”的号召,推动着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之务实作风,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丰富及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从政治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精准脱贫”奠定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有益实践,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而积极探索的一条新路子。标志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创未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国富民强”、“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之理念更加走向成熟。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是积贫人群严冬里的雪中送炭,是贫困地区大地上的久旱甘霖,是中国消除贫富分化的滚滚春雷!
  
  (作者单位:花垣县机关事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