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侗情湘西】自在靖州,有热气腾腾的日常

来源:红网 作者:姚冶 张勇 戴科 编辑:晓柒 2015-10-27 11:35:0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你走过张家界的峰岩石林,可曾听过排牙山林的呢哝鸟语?你划过沱江的千般风姿,可曾路过沅水的万种风情?
  
  在广袤的湘西南,芦笙嘹亮,鼓楼吱呀。说着侗语或苗话的孩子们惺忪可爱,伴着丰茂的芦花和忠诚的黄狗守望已久。“中国最美侗乡”旅游品牌正在湖南破土欲出;湘西神韵,在这里无限延伸。

地笋苗寨,阿娘在教村里孩子学唱歌鼟。

(地笋苗寨,阿娘在教村里孩子学唱歌鼟。)

村中空地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村中空地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靖州排牙林场。

(靖州排牙林场。)

  这个时节到靖州,馋杨梅的游人早已散了。梅农乐得偶尔上山松土,苗寨的孩子们自顾疯玩,排牙林场只听得山涧鸟声。
  
  躁动褪去,一切回到热气腾腾的日常。
  
  时刻新闻记者 姚冶 张勇 戴科 怀化报道

  >>>红网专题:神韵大湘西

  >>>系列报道:侗情湘西

     会同:大自然馈赠下的“山城”
       
县委副书记舒远满:“三色”交融的全域旅游

     靖州: 县委副书记杨秀芳:高人气在倒逼景点提质

     通道:副县长蔡迪文: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此前报道:光去张家界和凤凰不够 12种个性方式教你玩透大湘西
  
  地笋苗寨:稻香味的童话乐园
  
  靖州是中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苗族和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成以上。在这个苗族与侗族错落而居的地方,劳作嬉戏、且歌且行的日常也是古朴动人。
  
  下午没课,地笋苗寨的孩子们最快活的时候提前来到。
  
  鼓楼后面,孩子们正扎成几堆,趴在石桌上下牛角棋——这是一种苗族流传的古雅的下棋方式,棋盘是别致的牛角形,两人对弈,牛角尖决胜负。大家用拾来的黑色石子当棋子,叽叽喳喳地炸开了锅。
  
  秋收已过,有心的大人们在村口的空地扎了个游乐场。稻草扎的水牛和放牛娃啦,戴着斗笠的稻草人啦,还有滑竿儿、秋千和挂着竹箭的稻草靶子。女孩们喜爱秋千,连撒娇带耍赖地想多玩一会;爬竿虽是“力量活”,却并不只是男孩的天下。刚满20岁的实习老师蒋媛也忍不住扑上去,却不小心把头上的花辫弄散,发卡挂在头发上,龇牙咧嘴了半天。

芦花丰茂的乡村小寨,总是能勾人乡愁。

芦花丰茂的乡村小寨,总是能勾人乡愁。

岩脚侗寨90岁的萨姆,还是耳聪目明。

(岩脚侗寨90岁的萨姆,还是耳聪目明。)

岩脚侗寨有用箭射鱼的传统。

(岩脚侗寨有用箭射鱼的传统。)

侗寨中,村民斫木制作侗琵琶。

(侗寨中,村民斫木制作侗琵琶。)

岩脚侗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栈道。

(岩脚侗寨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栈道。)

  岩脚侗家:这里是个“女儿国”
  
  这个寨子在靖州县寨牙乡,寨内村民共96户400余人,60%以上为杨姓侗族。这里的人们,守着一个古老的“女儿王国”。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女尊男卑”的传统尤为独特。这是有证可考的。在岩脚侗寨中,有一条留存于明清时期的古驿道。专家在古驿道边保存完好的3块石碑和土地神庙,发现了多个体现当地女性地位的情形记录。
  
  除了石碑上对女性名字多有体现外,有一石碑所刻捐赠者名单全为女性;而“永远碑记”(清嘉庆二年立)和“万代兴隆”(清嘉庆六年立)两块石碑上所刻捐资者名单中第一个人即为头人杨门黄氏,专家分析,她应该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首领。另外,古驿道边的土地神庙中,土地公和土地婆并排而坐,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上世纪50年代,岩脚村还叫岩州。那时,为人正派、受人尊敬的莫桂兰被推选为寨主,主持日常大事,协调村中关系,一直到80年代卸任。已是耄耋之年仍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聊着天,还让家中的姑娘拿出象征福气的红鸡蛋,边唤来客来吃,边口齿清楚地说着吉祥话。
  
  在岩脚侗家的生活中,修桥、建房、下田的都是女人,男人们则主要负责带孩子和打下手。在这里,上门女婿受到社会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族中大事都由年长有威望的萨(侗语,意为“祖母”)拿主意。
  
  这位岩脚村的末代寨主,也是淳朴侗民中的第一批党员。时至今日,莫老仍在族中地位超然,周边一有大事,必由专人奉上请柬,请她参加。
  
  那家里的财权呢?90岁的莫桂兰老人一听,眯缝着眼摆手。“村里大事啊,每家每户签字的都是女人,男人签字不作数。哪里什么财权,家里的钱都在女人手里呢。”

靖州苗族女子出嫁时有挑水的习俗。在当地苗族婚礼中,美妙的歌鼟贯穿始终。

靖州苗族女子出嫁时有挑水的习俗。在当地苗族婚礼中,美妙的歌鼟贯穿始终。

一手雕花蜜饯的手艺,对苗女们来说是必备技能。

一手雕花蜜饯的手艺,对苗女们来说是必备技能。

  以歌养心:会说话就会唱歌
  
  在靖州,流传着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的独特花苗民歌——歌鼟(Teng),相传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苗族没有文字,唱歌就是我们平时跟人沟通的主要方式。”苗族歌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龙景平说。
  
  从寨门往里走不远,就见五六个穿着苗装的半大孩子坐在板凳上,跟上了年纪的阿娘学唱歌鼟。虽没有高低相合,但孩子们银铃般的歌声已然惹人喜爱。
  
  “吃饭有饭歌,喝茶有茶歌,喝酒有酒歌,担水有担水歌。”阿娘说。歌颂生活、亲友相待,尽在歌里了。
  
  在这里,传统的苗婚是古朴而隆重的,新娘则显得比别处更为幸运——苗婚有发亲、进门、摆茶、回神、认门、回门等种种隆重程序,对新人来说,歌鼟民歌像是一份深沉而特殊的馈赠,带着亲友的关爱和祝福,贯穿了苗家婚礼的始终。
  
  “无酒不成席,无歌不欢乐”,“饭养身,歌养心”,是苗族酒席和婚礼上的特性,也道出了靖州花苗族人千百年来结寨而居、伴歌而生的生活奥秘。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靖州,不妨走进村民的家里,体味这些动人的日常。晨起劈柴担水,暮至挖笋而归。油茶下肚,歌鼟入耳,枕在吊脚楼的吱呀声中酣然入睡。

H5:侗听湘西

H5:侗听湘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