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15,秋意渐浓。这个秋天对“支付宝”而言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近一个月来,“支付宝”这个原本颇受人喜爱的便捷工具,却频陷信任危机,扰得广大用户人心惶惶,同时也搅的其本身地基动荡。“支付宝”究竟作了什么“妖”让群众对其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失去群众信任呢?“支付宝”信任危机背后又到底有什么暗流在涌动?
一个多月前,手机“支付宝”更新,新版本的登入,不再需要手势密码,也不需要登陆密码。此举让任何一个拿到我们手机的人,都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我们的“支付宝”软件,了解到一些我们的个人信息;三周之前,支付宝“实名支付”爆出更大安全隐患,很多账户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绑定了其他多达4个匿名子账户。而这些匿名账户,或有可能让主账户的主人为子账户的信用卡行为买单;时间再推进两周,“支付宝”的“生活圈”功能又惨遭吐槽和嫌弃,这个强制开启且不能由用户关闭的“生活圈”会暴露用户的真名,让人颇感不安。
现在很多人对“支付宝”的信任度直线下滑,甚至部分用户已卸载支付宝,等待后续,静观其变。那“支付宝”信任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支付宝”对于这些安全问题的不当处理方式。上文我所说的三次信任危机,“支付宝”都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辟谣或发言,只是一味向大家保证绝对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但对于资金安全这回事,口头上的保证是远远不能使人感到放心的,重要的是如何按照用户的反馈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官方在处理这些事件上,略有敷衍了事的嫌疑。不但对一些用户的意见投诉置之不理,甚至在“实名认证”事件中采取类似“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忽悠”用户。如此这般,就算其有满满诚意,也让人深感不安。总之,在我看来“支付宝”应该更多地深入排查,查出原因,听取民意,改进系统,而不是一味否认及强调。甜言蜜语远不及一个真诚拥抱让用户感到安全。
最近有用户在调侃说,希望“支付宝”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只用来转账收钱的软件,不要再弄出什么“生活圈”之类社交性的幺蛾子。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支付宝”饼摊得太大了,反而让人觉得面饼变薄,一戳就破。个人资产是一个及其私密的话题,资金安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资金及相关信息本来就不适合用作社交谈论。“支付宝”的快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看中其便捷高效安全的特性,而现在“支付宝”想挤进社交软件分一杯羹,就不得不分享一些个人信息。但它又没考虑到用户平时的消费行为也许只是一次性的和陌生人的“转账相逢”,那分享信息就让人感觉多此一举还不够安全可靠。作为一个涉及资金安全的软件,“支付宝”首先要做的是切实的保障安全,让用户感到安全,做好这些之后,再进军社交软件界也为时不晚。还走不稳就想跑,实在是有失偏颇。
但其实这个信任危机背后,也和网络言论的煽动以及我们个人的“缺乏安全感”有关。我之所以没有说网络“谣言”是因为也许很多时候,用户反应出的是真实的情况,只是这个真实的情况也许会被添油加醋地进行描述,然后再被不明所以的普通大众所接收,三人成虎何况以万万计的网络世界,一时舆论风向必然大变,此时“支付宝”估计也是百口莫辩。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网络言论,多方面的了解信息,尽可能形成全面的观点和看法。而我们面对资金安全问题都是极其上心,生怕自己的账户出问题,资金被搬空。但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还是要给予这些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企业一定的信心,相信专业人士的头脑和技术,不要过于杞人忧天,鳃鳃过虑。
“信任危机”这个词于我们而言早已不再陌生,也正是因为我们和它打了长久的交道,那就更应该加快软化它的步伐。希望社会能给我们多一些的安全感,我们也给社会多一些的信任感,这样相信能有效地降低“信任危机”的发生频率。也许某一天,信任危机也将不复存在。
文/田维熙
“支付宝”信任危机背后
来源:红网
作者:田维熙
编辑:刘艳秋
2015-10-25 00:06:16
时刻新闻
—分享—